Archive for 11月, 2017

来自双十一早上的问候

星期六, 11月 11th, 2017

截止至11月11日01点11分为止,我下了25单……

作为一个抱怨和鄙视天猫复杂的规则的人我感到有些惭愧,但是然后我现在心情还是比较喜悦的。起先我完全不敢想象这一次得花多少钱,我觉得不是上万也要八九千,结果我付着付着,自我感觉并没付多少钱,好像就4、5K?已经躺下的我耐不住好奇,爬起来打开计算器一个个数字的累加,然后——4K5!?

到现在我还不太敢相信呢,毕竟我觉得还是买了一些硬货的,比如两件鄂尔多斯(当然是蓝标)羊绒衫HR小绿瓶阿迪和彪马的鞋蓝牙音箱进口日用品什么的阿。我还清楚的记得去年双十一17单花了8K(双十二又来个7K真是吃土吃的纯粹阿-_-),硬货就只记得北鼎养生壶而已。

所以到底今年物价有没有上涨啊?今年到底是不是最坑爹阿?我疑惑了……

anyway,买的货里面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在天猫店买了30元优惠券买的。今天早上醒来趟床上把第一周的内容听了。听的过程中心里起伏有点大:怎么讲的这么很肤浅啊——咦好像有点道理——这什么啊感觉钱白花了——咦好像还不错……不过武老师最后说的很对,别急,这才是开始,认知自己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

恩。晚上也许会写写双十一我买了些啥,凑篇数:P

天才 VS 人才

星期五, 11月 10th, 2017

这段时间接触了一些莫扎特和贝多芬,不管是听课还是听作品。对这两个人的生平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惊叹和感慨。

莫扎特比贝多芬大14岁,所以他们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是由于莫扎特英年早逝,而贝多芬又大器晚成,也就是说莫扎特死的时候贝多芬还没成器,所以在纯音乐上来他俩并未真实交锋过。然而如果是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我只能说光想想就令人热血沸腾。这两位,至今都是“谁是人类音乐历史长河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候选人(另外一位是巴赫,基本就这三人争)。同一时代能出两位最杰出的音乐家已经是很神奇的事,然而更令人感叹的事,这两位简直算是人类造物两个极端的代表——一位是天才神童浑然天成一生顺遂,一位是命运坎坷奋斗不息最终凡人修成圣人。

天才那位自然就是莫扎特了。他可以说是定义了“神童”“天才”。我想你一定在某些地方看过一些数据,但是也许并没有仔细想过它们代表着什么:

莫扎特成名非常早,4岁就开始作曲——想想自己或者自己孩子4岁时能干哈?
7岁开始写交响曲——注意不是单纯哼哼作出的旋律,是交响曲哦,就是电视上看到的十几种乐器一起演奏的乐团。
12岁开始写歌剧——歌剧和交响曲又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而且莫扎特是奥地利人,说德语,而当时主流歌剧都是意大利语,所以作为12岁的孩子他至少还要懂一些意大利语。
(35岁英年早逝——连这一点都好像是专属于天才的命运噢)

莫扎特作曲的方式也超屌。正常人写交响曲,都是一个个声部或者一种种乐器先后写出来,比如先写好钢琴的谱子,然后写大提琴什么时候加入,是什么旋律,然后再写小号在什么时候加入,是什么旋律这样。但是莫扎特他是十几种乐器同时开工,先写钢琴的第一个音符、大提琴的第一个音符、小号的第一个音符,接着写钢琴的第二个音符、大提琴的第二个音符、小号的第二个音符这样。要拥有这样的作曲能力,那必须是在落笔之前脑海里已经有了完整的篇章,包括十几种乐曲合奏出来的效果,作曲只不过是把这些音符写成白底黑字而已。这样的脑结构,不是天才是什么?!

莫扎特的曲子优雅甜美,基本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对音符的应用极其简约,没有华丽的堆砌,就好像一位身材妙曼的女性,因为他谱曲过程中基本没有挣扎和纠结嘛,旋律仿佛就这么自然的流泻出来。

但是这其中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不集中注意力听,他的曲子感觉都差不多,上次我们钢琴学校开周年音乐会,一位老师演奏的就是莫扎特的奏鸣曲,我就这感觉,很动听,但感觉那么长的曲子听下来都差不多。实际上莫扎特的确灵活的运用了很多“套路”,例如一些曲子的结尾都是一样的旋律这样。但莫扎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套路之中常常蕴含着各种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总体来说,莫扎特音乐的特点就是:绝世的美!有套路但是还是美美美!

而贝多芬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极端,他生来就是个凡人,并没有展露出一点儿在音乐上的天赋。贝多芬29岁才开始能写出点像样的曲子,32岁才发表第一部作品。他们两人都有不少未发表的作品,莫扎特未发表的作品多半是没花精力去好好写夭折了,而贝多芬的未发表那真的就是…不咋好听的失败之作,可见他作曲的过程其实是非常曲折费脑,有诸多尝试但是效果并不好的次品。

但是你知道,文艺作品创作出来,虽然一部分是为了娱乐大众的,但是能称得上伟大的经典,那必然要直击人类心灵,引领精神世界,所谓文以载道。贝多芬的作品几乎是把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等各种曲式写到极致,他不断突破现时音乐的常规,不断探索音乐的各种可能性,一直到老年都还在创新。贝多芬也算是命运多舛,我们都知道他后来双耳失聪,但他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他的曲子也如同他的人一样,带着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命运顽强的抗争,可以说我们现在熟知的德国战车的不屈精神就是由贝多芬开创并延续下来的。贝多芬在晚年创作出空前绝后的第九交响曲,公演时获得极大成功,掌声经久不衰,然而他自己既听不到乐曲,也听不到听众的热烈的掌声,这真是一个英雄的悲歌。

相比之下莫扎特由于宗教原因,是一个悲观的宿命论者,如果曲子基调是黑暗,就一直黑暗下去,绝无战胜命运的可能性,所以也没有抗争。讲课的严公子讲,如果没有莫扎特,世界上只是少了一个天才,少了一些好听的音乐;但是如果没有贝多芬,那么音乐历史的整个进程的发展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呢,天才给世界锦上添花,而人才却可以改变世界。

give me a break

星期四, 11月 9th, 2017

虽然这几天我每天更新很勤,但是我也依然每天在练琴噢。只是这一周,我把练琴时间压缩了,我试着不让练琴占据我全部的业余时间。

大概差不多两个月了吧,我被两首曲子折磨得死去活来,周杰伦的告白气球和默克尔的蝴蝶。

终于能弹上周杰伦,还是我很喜欢的歌,当然很兴奋。谱面看上去并不复杂,然而开练第一天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老师给我提点过,它难在左右手节奏完全是错开的,总是在最不习惯插入的地方插入另一只手。我在心里有数的情况下,没想到能有这么难,光前两个小结一共6个音,我硬是花了星期六五六个小时还没练熟,简直心灰意冷;一个星期才把不到三行的过门弹下来(仅仅只是能弹下来而已)。后来也一直磕磕碰碰,把整首曲子弹下来(仅仅只是弹下来而已),花了一个半月。我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我只知道熬完了后我十分十分开心,前面有多苦逼后面就有多开心。

同时还在谈默克尔的蝴蝶。一首很优美的曲子——那是我现在能连贯的弹完所感受到的,然而在音都连不起来的情况下,你根本体会不到旋律带来的美感,只有痛苦的练习——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另一方面确确实实是肉体的。这曲子N多八度连弹,由于我手不够大这个硬件条件所限,要弹成是很有难度的。现在我弹之前都把手指撑开在琴边压半天,就好像人家学跳舞的先压腿压筋一个道理。由于很长时间我弹得都凑不成旋律,所以常常练着练着就犯困,跑到床上休息一会儿,再一睁眼就凌晨两三点了,这事儿搞过两三回。

我的练琴时间并没减少,却进步极其缓慢。我跟老师说,不知道是不是现在阶段难度提高了,所以我进度变慢了;老师说,虽然难了也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你肯定没有好好慢练;我又说,感觉我好像进入了一个平台期或者瓶颈期;老师说,并没有什么平台期,就是一条直线越练越好。妈的,就不能稍微安慰一下我吗??搞得我只好怀疑起自己——当然我从来就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天赋,但是现在看来好像连普通人的水平也够不上的感觉??

好在我是一个坚强得有点死脑筋的人,就这么硬熬硬挺过来了。现在这两首没什么大问题了,在研究怎么弹好听。今天在琴房弹告白气球,隔壁的小姑娘跑过来脸贴在门上,说是告白气球——才七岁耶。

上周的课,我跟老师扯了个理由,给自己放了个假。因为我觉得这段时间有点过头了。尽管我知道要弹好琴就得花大把大把的时间练习,我也并不想因为自己是业余爱好就放松要求,但是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愉悦始终能占据多数。而且我也想匀点时间做些别的事情,比如说上这里来写几句吧。

啊对了,这个过程中,帮助我度过难关的,还有我正在听的一个西方艺术史专栏,以后有空讲讲,挺有意思的。

早上的routine

星期三, 11月 8th, 2017

现在每天早上提前三刻钟第一个到公司,开窗通风透气,吃完早点,给烧水壶换一桶新鲜水,洗杯子,冲咖啡,听专栏,直到第二位同事来开灯,然后第三位第四位……

跟嘎嘎说,早些年怎么可能这样,都踩着点到公司,早到5分钟都觉得亏了,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提前十几分钟到公司,还不如在床上多眯几分钟。而现在居然成了早到派!她说,看来你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

唔……其实应该不是。在公司还没有搬家之前一段时间,我就开始早到了。因为我发现早起10分钟,公车宽松,路上不堵,好好的吃个早点,上厕所或者用热水泡咖啡都不用和人挤,云淡风轻一样的早上;然而晚起10分钟,一切截然变样,所有的事情都为了一个主题:别迟到了。所以我毅然选择了早起10分钟,少睡10分钟的痛苦,毕竟有王记热干面给撑着呢。

公司搬家后,我延续了这一习惯,哪怕不管我几点起床路上都会一路畅通。我喜欢上了早上不紧不慢井井有条的开端,对我来说也许也是这个城市最清静的时刻。

为了利用好这些时间,花了些日子做调整。因为以前乘公车,路上一个多小时用来听专栏学习是再好不过。现在开车,起先我准备边开车边听音频,那天我听一个科技专栏,介绍恐龙生活的白垩纪什么的,两三句话我反复播放了三遍还是没记住老师讲的啥。所以对于需要动点脑子的知识性东西我还是一心不能二用,为了安全起见,开车路上就放放歌曲音乐或者广播好了,然后利用早到公司的时间来听专栏。目前适应得不错。

而对于不知道早起能干什么的盆友们,我想起奇葩说有一集,陈铭说艾力搞得那个6点钟早起微博签到的活动,他说,先不要管起来干嘛,你先起来再说呗。

保佑我

星期二, 11月 7th, 2017

复三,上午跑了一趟墓园。

所以今天大约开了100公里。我觉得好累,时常发怔。简直难以想象我在美国怎么每天开三四百公里峰值达到九百公里的。看来一路的风景和开车的心情太影响体力了。相同的就是开车都不开窗,在美国不开是因为我开太快,开了窗人都被吹懵了,而在这里,仅仅只是因为灰多和空气不好。

下班就冲出来赶回家,晚上有阿姨来做清洁。后来才知道,公司有一个电梯坏了,满满的塞了19个人被困了半小时。回想起来有些后怕,因为我差点上那个电梯,就在我上面一层,我正在等着它下来,结果它就停下了,我就只好去等别的电梯。

想想如果是夏天的话,感觉会出人命。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是我爸在保佑我??

纠结的晚上

星期一, 11月 6th, 2017

一个很没精神的星期一。

下班回家的时候,天空的晚霞非常美。开着快车迎着晚霞走,只可惜心情很混乱,无暇欣赏。其实是很琐屑的事,明天上午要根据习俗再次和我妈去祭拜我爸,我早上开车第一次去墓地,然后准备中午返回公司估计找车位也好麻烦,如果停的位置不好晚上下班又要花时间找车子,然后耽误回家时间,然后耽误我找车位时间,然后晚上还有阿姨来做清洁…越想越烦。为什么对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不能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豁达呢?不过我烦躁到达一定的阈值的时候,倒也是会心下一横管他喵的。

结果停车好像还擦到一辆车。完全是自己作,本来停一个位置好好的,发现对面有一个更好的位置,就想转过去,但其实位置很难调整,然后应该就擦了人家的车。我上上下下跑了三趟,又照又摸来确认有没有把别人的车擦花,但真的看不出来有花;但是万一是我没看清呢?还是要通知一下别人吧?但是又要跑去找物业,一大串联系,我的恐惧症又犯了。但我又在家坐立不安,最后一趟跑下去时想如果车上放了联系方式我就立马联系,结果没有,我又照又摸了一轮,好像真的没有花阿,所以就又跑上来了。

我都被我自己的纠结折服了。然而现在坐在这里打字还是有些不安的,希望那车真的没被我擦出花儿来。

彩蛋:

前天开车回家在路上堵着的时候,广播里放了一首很老的歌,李宗盛的凡人歌。年轻时听,只觉得挺酷,好像一副看透世事万物本质一般,其实呢懂个屁;现在听,倒真是耐心寻味,如此直白的歌词,我却怔了半天。

总结起来也就七个字:太阳底下无新事。

星期一, 11月 6th, 2017

今天把我爸安葬了。

环保葬,所有的骨灰都葬在一颗大树下。环绕着大树有三块碑,上面刻着名字,当碑刻满的时候就会移走,也就是最后连名字都没有了。我最初还有点介怀,问我妈,她说反正大树还在。这次丧事中发现我家老一辈对这件事开通程度超乎我想象,他们都纷纷表示这种方式很好,以后也要选择这样。还听他们谈起遗体捐赠,说过了60岁器官就没用了,但是眼角膜永远都有用,可以拿去做研究,也算是换一种方式存在于这个世上继续看世界,小舅舅甚至一到了60岁就去签了捐赠眼角膜的协议。反正他们懂得比我多多了,挺惊讶的。

安葬的方式,我以为是在树下面挖一个坑,然后每位亲属带着手套亲手把骨灰都撒到洞里,然后掩埋。结果完全不是。大树周围有类似引流通道的洞,工作人员打开骨灰盒,把骨灰倒入洞里,按下一个开关,骨灰就通过引流通道去到树下面了。看起来空间并不大,但工作人员说,至少可以埋葬三万人吧。三万,这几乎是一个小社会了,另一个世界的小社会,应该也很热闹吧。

以及,骨灰盒几乎都是骨头,并没有什么灰呀。那么美剧里看到的抱着骨灰盒不小心摔了一跤又正好一阵风吹过被骨灰喷满脸满身的场景,不科学阿。

好像在说别人的事一样,因为本来就没想搞得很悲伤呀。

上周不是万圣节吗,网上好多家长吐槽给孩子做手工做得很苦逼,然后有人说,可以去开陪小孩做手工的兴趣班,这个需求量绝对大。我就想到我爸。不是我自夸,我爸做这些东西一流,又有耐心做得又好。我清晰的记得小时候元宵节,我爸利用楼顶平台的废旧竹篾片,给我和家里的小孩做了很逼真的花灯,放到现在绝对是可以晒在网上出名的。可惜,是在那个时候,那个生产力落后物资匮乏的时代,街上流行起了兔子外形的电灯,街上的小朋友拿着简陋的几乎是一次性的兔子电灯欢笑着,而我却要小心翼翼的提着我爸用竹篾和纸做成的兔子灯,因为怕里面的蜡烛倒掉烧起来,觉得很丢人。倒是现在物资发达什么都有了,人们开始追求起手工手作。

也许我爸再晚出生个十年,到现在,我真可以想办法给他开一个陪小孩做手工的兴趣班,他也可以继续投身社会,做个有用的人,不至于无所事事脑子萎缩了。

是的,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太强调和注重个人努力,现在想来是有些苛刻。我们都是平凡普通的人,其实一生大部分命运都是随着社会的洪流在动荡,没有太多的选择。我爸也是亿万个普通人中的一个,也逃脱不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影响能有多深?真的特别深。我这么说并不是什么宿命论,我依然觉得个人努力十分重要,因为不进则退甚至会被旋涡卷走。但我想选择这样的路径,和我爸达成和解。

周末

星期六, 11月 4th, 2017

武汉最近几周都是晴天,早晚温差很大,有人穿毛衣风衣厚外套三层衣服,而我,下面露着光腿穿开叉的长裙子,上面抱着热水袋子。因为不想这么早就把上下都裹起来。

这周我又搞了两样东西,一是换了个净化软水的花洒(还有什么维C过滤球可以养护皮肤blablabal),洗了快一周,还是挺舒服的,水密实有力,但是打在脸上又很舒服。其实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过滤了或者净化了,反正性价比还是很高的。现在洗澡开暖风扇,拉浴帘,人舒服了许多,而且水不会打在柜子和门上,也没什么水汽,感觉真的是对家具比较好。

第二是一口气买了6个质量比较好的抽屉式衣柜整理箱。我的衣柜实在是太乱了,都是一件件东西往上堆,要找一件衣服真是好艰难,我就先拿内衣围巾这些小物区开头,先用不同的箱子把东西都分类,抽屉型的箱子也好拉出来。如果觉得不错,再慢慢把衣服也用箱子分类,这个工程量有点大。

跟给阿水写信,边听得到里武志红的直播。我很少专心的听直播——我的意思是我之前都是边弹琴边听音频……这次令我关上琴盖好好的听课,是因为武志红在讲一个我正在遭遇的无解问题。他讲的比较专业,关于动力啊生啊死的,用人话来说,就是成熟的人和脆弱的人,脆弱的人那里没有小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严重的大问题,他们要硬碰硬这些问题,就是通俗里说的爱钻牛角尖吧,如果遇到阻碍就会暴怒或者沮丧,而成熟的人懂得用绕路迂回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他说有人可能要问,脆弱的人怎么样成为成熟的人,很遗憾的事,这样的能力,其实是靠馈赠来的;如果你小时候是在成熟的人的陪伴下成长,就会被馈赠这样的能力;如果你小时候比如父母也是脆弱的人,你很大可能就没有这样的能力。

但是——他话锋一转——脆弱的朋友你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个很差的人,想想现在的你,可不是已经好好的活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吗?你完全可以拍拍自己肩膀,鼓励自己说,你真的很不容易。听到这里的时候,我生生的哭出来了,也跟傻子一样,照他说的,拍拍自己的肩膀说,你的确是不容易。(这句话后面半段,成熟的人也不必沾沾自喜,你只不过是小时候被成熟的人馈赠了而已。)

我并没有订阅武志红的专栏,所以学术性的观点可能描述不太准确。其实我很早就关注他了,而且关注了很长时间,但是后来有声音说,他的研究偏向于把所有问题都往儿时的母亲方向推,对父亲角色却很少提及,所以我渐渐不再关注了。不过我想,作为这样一个学者,持有自己的观点在学术上面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底层的基础知识应该是相通的,所以过了账单日我也许也会去订他的专栏。

不协作

星期四, 11月 2nd, 2017

现在已经很难得因为工作而心情愉悦了,一方面,目前能想到的该尝试的都尝试了,另一方面,我对本行业已经厌倦了,具体来说对客户的需求已经厌倦了。但这两天画一个大DEMO画得入神,主要是我对Axure的几个重要元件和交互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只是为了达到效果,把各种方块线条硬摞起来,在其中加入各种交互,演示时倒是可以达到想过,但是一旦要修改起来,omg…不知道要从哪个堆里把我要的方块块扒出来,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太差。现在知道了要达到某些效果,可以开头就进行全盘布局,对一些需要点代码意识的交互也理解得更深了。就好比以前我只是个程序员,现在有点架构师的意思。因为学到了新的技术,所以我心情很好,兴致很高。

我现在越来越不愿意去“团队协作”了。自从上一次被飙哥坑了以后,我不想跟部门任何人搭伙。不过倒也不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阴影,也不是憋着一口闷气,就是觉得沟通成本太高,太累。我坐在办公室放眼望去,一想到要跟眼前这些人沟通,脑海里就浮现出我唾沫横飞的陈述了半天对方做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的画面,我还得想怎么在不伤害人自尊的情况下要求人家修改,太太太累。就拿现在手上这个项目来讲,我是帮一个PM画DEMO,但是(我觉得)他根本未深入理解本行业业务内涵,我要跟他讨论做出的东西,十次估计得有十次被领导推翻了要大改。原本我只要设计出框架,可以要求美工来实现,但我们手上这个美工是新来的,so……

我们最早的一个美工离职之前,教会我在哪里去找小图标素材,以及如何用PS对图标上色。在这个以扁平化设计为导向的时代,只需要这一个技能,加上搜索引擎,我几乎可以一个人独自完成八九成工作,只有在专门要做复杂的效果图时,我才会求助美工。这让我可以很多天几乎不和人说话,专心工作。不求人的感觉,很爽的。

这也让我重新审视起“团队协作”这个概念。我回想起年轻时被教授“团队协作”的理由,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一个复杂的系统或产品是不可能由一个人从头到尾亲自完成的,必须借助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举的例子就是经典的WINDOWS操作系统。其实这种解释是宏观面上的,从微观面上看,即使再细分,在树枝的末几个节点,也是可能一个人包揽这个节点之下的所有事的。特别是当沟通协作的成本超过自己学做这件事本身时。在我看来,层次越往上走,能志同道合并持续保持志同道合的人越少,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人,沟通成本会猛增,还不如自己单干。所谓技多不压身,在现在这个时代也是通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