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 VS 人才

这段时间接触了一些莫扎特和贝多芬,不管是听课还是听作品。对这两个人的生平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惊叹和感慨。

莫扎特比贝多芬大14岁,所以他们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是由于莫扎特英年早逝,而贝多芬又大器晚成,也就是说莫扎特死的时候贝多芬还没成器,所以在纯音乐上来他俩并未真实交锋过。然而如果是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我只能说光想想就令人热血沸腾。这两位,至今都是“谁是人类音乐历史长河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候选人(另外一位是巴赫,基本就这三人争)。同一时代能出两位最杰出的音乐家已经是很神奇的事,然而更令人感叹的事,这两位简直算是人类造物两个极端的代表——一位是天才神童浑然天成一生顺遂,一位是命运坎坷奋斗不息最终凡人修成圣人。

天才那位自然就是莫扎特了。他可以说是定义了“神童”“天才”。我想你一定在某些地方看过一些数据,但是也许并没有仔细想过它们代表着什么:

莫扎特成名非常早,4岁就开始作曲——想想自己或者自己孩子4岁时能干哈?
7岁开始写交响曲——注意不是单纯哼哼作出的旋律,是交响曲哦,就是电视上看到的十几种乐器一起演奏的乐团。
12岁开始写歌剧——歌剧和交响曲又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而且莫扎特是奥地利人,说德语,而当时主流歌剧都是意大利语,所以作为12岁的孩子他至少还要懂一些意大利语。
(35岁英年早逝——连这一点都好像是专属于天才的命运噢)

莫扎特作曲的方式也超屌。正常人写交响曲,都是一个个声部或者一种种乐器先后写出来,比如先写好钢琴的谱子,然后写大提琴什么时候加入,是什么旋律,然后再写小号在什么时候加入,是什么旋律这样。但是莫扎特他是十几种乐器同时开工,先写钢琴的第一个音符、大提琴的第一个音符、小号的第一个音符,接着写钢琴的第二个音符、大提琴的第二个音符、小号的第二个音符这样。要拥有这样的作曲能力,那必须是在落笔之前脑海里已经有了完整的篇章,包括十几种乐曲合奏出来的效果,作曲只不过是把这些音符写成白底黑字而已。这样的脑结构,不是天才是什么?!

莫扎特的曲子优雅甜美,基本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对音符的应用极其简约,没有华丽的堆砌,就好像一位身材妙曼的女性,因为他谱曲过程中基本没有挣扎和纠结嘛,旋律仿佛就这么自然的流泻出来。

但是这其中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不集中注意力听,他的曲子感觉都差不多,上次我们钢琴学校开周年音乐会,一位老师演奏的就是莫扎特的奏鸣曲,我就这感觉,很动听,但感觉那么长的曲子听下来都差不多。实际上莫扎特的确灵活的运用了很多“套路”,例如一些曲子的结尾都是一样的旋律这样。但莫扎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套路之中常常蕴含着各种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总体来说,莫扎特音乐的特点就是:绝世的美!有套路但是还是美美美!

而贝多芬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极端,他生来就是个凡人,并没有展露出一点儿在音乐上的天赋。贝多芬29岁才开始能写出点像样的曲子,32岁才发表第一部作品。他们两人都有不少未发表的作品,莫扎特未发表的作品多半是没花精力去好好写夭折了,而贝多芬的未发表那真的就是…不咋好听的失败之作,可见他作曲的过程其实是非常曲折费脑,有诸多尝试但是效果并不好的次品。

但是你知道,文艺作品创作出来,虽然一部分是为了娱乐大众的,但是能称得上伟大的经典,那必然要直击人类心灵,引领精神世界,所谓文以载道。贝多芬的作品几乎是把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等各种曲式写到极致,他不断突破现时音乐的常规,不断探索音乐的各种可能性,一直到老年都还在创新。贝多芬也算是命运多舛,我们都知道他后来双耳失聪,但他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他的曲子也如同他的人一样,带着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命运顽强的抗争,可以说我们现在熟知的德国战车的不屈精神就是由贝多芬开创并延续下来的。贝多芬在晚年创作出空前绝后的第九交响曲,公演时获得极大成功,掌声经久不衰,然而他自己既听不到乐曲,也听不到听众的热烈的掌声,这真是一个英雄的悲歌。

相比之下莫扎特由于宗教原因,是一个悲观的宿命论者,如果曲子基调是黑暗,就一直黑暗下去,绝无战胜命运的可能性,所以也没有抗争。讲课的严公子讲,如果没有莫扎特,世界上只是少了一个天才,少了一些好听的音乐;但是如果没有贝多芬,那么音乐历史的整个进程的发展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呢,天才给世界锦上添花,而人才却可以改变世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