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总结:带研发团队篇

1月 5th, 2025

今年4月我接手了二三十人规模的开发(俗称程序员)团队。

在此之前我花了近三年时间,终于把我的不到10人小而精的产品团队理顺一些,我也真正从心理上认同自己可以handle住这个团队(具体表现是每天到下班时间可以心安理得的穿过两边忙碌的下属,按时赶班车🤭🤭🤭),结果突然又要回到那种惶恐不安的状态——开发团队没有一个人是我招的,不少人我连名字和人都对不上,加上工作后我就没有正经写过代码,“不懂技术”是领导以前经常拿来PUA我认为我驾驭不了程序员的话术。各种困难一齐涌来……我哈哈哈哈555🫠🫠🫠🫠🫠

现在,8个月过去了,我对扛住了所有的自己非常满意。我准备好好记录下来,以防以后别人采访我,我得攒点素材🤣🤣🤣

瀑布转敏捷,定规则和自我介绍

我部门的研发团队,一向都是由资历老的程序员带队。这些人的素质我就不吐槽了,总结来说就是不懂管理。这次领导把团队交给我,首要任务是要提效,所以一起给出的配方,是从之前三~四级层级森严的瀑布流转模式,转为更加扁平的敏捷开发模式:共分成5个研发小组,每组3~4人的;5个组长人选、每组组员、每组分别负责哪些功能都是当场定出,配合我这边产品经理+UI团队,就开工了。

我从懵逼的状态中理出的第一件事,是找一找团队现状的基准线。这支程序员团队绝大多数都是近一两年进来的新员工,他们对公司和部门文化不熟悉,对产品目标和定位不熟悉,对我这个新领导和我背后真正的大领导风格不熟悉,当然对突如其来的转为敏捷开发模式也不可能熟悉。所以我先干了两件事:

一、定规矩。我以小会的形式,跟5个组一个个的开会,阐明“游戏”规则:每周一迭代,每周定目标,每周都要见到新功能。大家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组内前后端资源不匹配怎么办?我认为这就是需要组长根据具体需求来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了。

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各组之间功能有耦合,其他组如何不配合而耽误自己组进度怎么办?我首先强调功能在哪个组主责就在哪个组,但我可以在政策上支持跨组帮忙的人给记上工作量,但是帮出问题追究的是主责单位 🥸🥸🥸 事实证明后面工作起来,大家也没有太计较因为功能没完全解藕而带来的一些组间影响,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还没开展工作之前还是要说清楚,安慰大家过渡期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会一刀切的进行奖惩,要不然大家会心存疑惑甚至芥蒂,干起活来畏首畏尾。

二、自我介绍。很多公司领导从来没觉得自己和下属是平等的,刚开始一起工作时应该相互介绍和磨合,就认为下属天然要听领导的话。其实现在职场新军已经是90后95后的天下了,再用上一辈老一套臣服的方法恐怕是不管用了,平等真诚才是王道。

我利用当月产品发版总结的机会召开了整个产研团队大会。在工作汇报总结完成后,我正式给大家做了一次自我介绍,包括我们部门发展,我们正处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中,我们产品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定位等等话题。我的开场白是:“我叫xxx,再过几个月,我在咱们公司工作就满十年了。” 当“十年”这个词从口中说出时,全场有一次低声小惊呼。这是我预料到的效果,这句话也是我精心设计的——当大家都不知道我是个什么来头的时候,只能摆资历吓唬人了啊!🤣🤣🤣

以上两件事我已经忘了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了,就记得每天过得很紧张😓

以目标和流程驱动,暗中观察

前两个月主要以两个产品经理和UI组(也就是自己人)领衔,以每周迭代目标和敏捷流程去驱动日常工作。我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暗中观察去了解每个组每个人的状态。混乱,那是有些混乱的,但幸好不是五个组同时混乱,每个时间段一般会有两~三个组的表现或成果能让我操点心。

某天早上,还没到上班时间,办公室没几个人,一个四组的组员突然给我发消息,说想跟我谈谈。我吓一跳,因为他是一个入职五年算是“中等老”员工级别了,平时永远乐呵呵没心没肺看上去毫无压力的人,居然成了第一个要跟我单独谈的人!谈话中他表示接手的新功能规模体量大,所以最近工作量很大,他加了很多班,但是和他对接的新人做事考虑不全,组长也帮着新人说话,他得操两份心,觉得不合理。我安抚了一下他,然后利用周五验收会的机会跟大家特别是组长沟通了一番,算是在表面上帮他卸了一些工作压力。

但是这件事还是留在我心上。这位四组组长也是一个五年“中等老”员工,在之前几年的接触中,我觉得她风格偏保守,具体来说是接到新任务时她表现出的风险担忧要多于能做新东西的兴奋,所以领导和我对她能否担当重任一直是有所保留的。这件事发生后我愤愤的任务她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如果后续还是hold不住组员就撤掉职务,对此我是非常坚定的。

老天保佑我按捺住了自己的冲动干劲!!😝😝😝 在不久之后遇到一个棘手的技术问题,需要跨组联合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她刷新了我对她的认识。先是找我谈话吐槽的那位组员墨迹了一天还没有完全定位到问题,快下班的时候她和另一个组的前端三下五除二用了十分钟就把问题定位出了;第二天几个组的后端们商定了解决方案,叫她过来要配合修改,结果她询问清楚情况后几句话就推倒了他们的结论,确定了一个更合理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我的观感就是,这也太飒了吧?!

从这件事中我学到了一课:

一、发现了问题,不一定就要立即实施行动。千万不要凭借一面之词下定论,要多了解前情提要前因后果,了解所有干系人的想法和做法,再来决策。

二、我因为工作模式转换而变得混乱,我的团队同样面临工作模式转换需要重新适应的问题;不要自大的认为只有我拿主意才能解决问题,他们也在自适应和解决问题。那位找我吐槽的同事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以前他是一堆后端中的一个,问题大家一起分析,方案大家一起想,责任大家一起担;现在他成了组里唯一的后端,成了顶梁柱,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他只是一开始不适应罢了。事实就是,站在8个月后的今天,他和他组长都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工作节奏和彼此的相处方式,这其中我并没有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都是他们自己调整的。每个人都有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应该相信他们,给他们更多时间。

三、有一些问题可以交给时间解决——这一点是告诫我自己的。

PS,之前我只知道产品经理和程序员之间会撕逼,后来发现前端和后端也经常理念不合撕逼啊,前端觉得后端你得负责给我正确的东西,后端认为就是我出了错你前端得做防护或者提醒用户的措施,不能直接把错误信息显示出来 🤪🤪🤪

擒贼先擒王,抓人先抓组长

去年619我们举办了一场很正式的产品内部发布meetup活动,当时参与的新人们今年都成了研发中坚力量。于是今年6月一周年之际,我和运营负责人阿昭商量,想邀请5个组长做一次产研对谈。阿昭问我,你想通过这次活动达到什么目的呢?我好好想了一下说,我想了解他们。

擒贼先擒王,收服人心先要收核心,也就是各组组长。5位组长中2位女生,都是进公司5年的中等老员工,我们互相认识,她们也知道我的地位和能力,但是我们相互都不熟悉对方的风格。另外3位男生组长全部都是2年新员工,我反复研究过他们的简历,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待的都是小公司,且2~3年一跳槽,应该过往都是在做项目而没有做过产品——按甲方要求做项目和打磨自己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向和心态。另外,这些人应该一来就直接上工写代码,从来没有人跟他们沟通过产品和自己工作的意义,说白了就是当牛马而不是当团队成员对待。所以这5位虽然被选出来当组长,但目前也只是服从领导命令,并没有因此多几分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多的了解他们,同时让他们更多的了解我和我理念中的产品,这就是我此次活动的目的。

整个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1、调研:阿昭一边一对一联系5位组长,收集他们对产品和领导的问题;另一边组织了产品团队包括我,针对每一位组长也列出了问题。

2、对谈:围绕5位组长组织了5场对谈,主要是产品和组长之间围绕调研中列出的问题,互相访谈,聊聊自己内心的想法。为了不影响大家畅所欲言,这个阶段我没有参加,只是委托阿昭把我的问题带到现场。在对谈前,我们预计每场大概30~40分钟,结果每一场都严重超时到1小时甚至1个半小时!看来大家每天虽然表面上紧密的在一起工作,但其实对对方都有很多不解,平时不好意思或者觉得没必要专门去问,这次终于有这样的机会了。

有意思的是,被我们认为后端实力最强的两位新人组长,居然都很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裁员裁掉;大家也很关心我们的产品什么时候能够赚钱,再继续深挖就可以发现,他们害怕产品不达预期被公司砍掉然后遭遇裁员。这个角度是我从来未曾想过的,说明大家确实如在迷雾中摸索,对前路一无所知,只能用最朴实的市场输赢结果去猜测领导的决策。

3、会谈:最后一场是我们所有人参与的大会。阿昭提前帮我整理出所有人的观点和疑问,我认真做了解答:有些判断和决策我是比较确定的,就如实告知;而对于结果我是和大家一样需要等待市场检验的,也坦诚的希望和大家一起去面对。

我最自豪的是,我用一页ppt白底黑字的明确写出了在团队里鼓励的行为和不提倡的行为。上一辈爹味作风派真的喜欢说一些“意味深长”的片汤话,自以为是保留了对方面子,对方懂的自然懂,不懂的那也救不了了——Oh no!90后95后喜欢直截了当,不喜欢云里雾里!其实不止90后,那些单纯的技术人员们都不擅长猜测领导心思,也不应该浪费时间去猜测领导心思。我也不喜欢猜,我喜欢大家对目标和我的态度都清清楚楚。

感谢阿昭全程的用心筹备。我们工作做得很细,为了让对谈形式正式但氛围放松,她预订了单独的会议室,做了视觉物料,仿佛大家真的在参加一档对谈节目。帮大家点饮料,会一个个询问大家的喜好并记录下来。我相信虽然产研的沟通和我的回答内容很重要,但是这些形式上的细致,会让大家感受到尊重。

一个误区:把你任命为组长,不代表你就会当组长

任命为组长,只是因为技术能力不错,但是不代表其就具备组长的统筹协调管理能力,但是吧也不至于会差到哪里吧?——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

直到某天,一个组长崩了……

那是10月产品刚上线不久,我在朋友圈看到Cindy发的之前俺们外企公司感恩节活动预告,忽然一拍大腿,跟阿昭说,我们也搞一个吧,以研发组为单位,夸一夸每天在一起紧密工作的小伙伴们;你别看他们坐在一起,每天一起完成功能,他们之间不一定熟悉的!

刚美滋滋的想这又会是一次让队伍更加团结的大功德,二组组长他就崩了!说不想当组长了,压力太大。我一头雾水,不知道崩溃的点在哪里?因为横向比较的话,这一组工作成果是最好的,每一次对于产品经理的需求总是ok接受,功能完成快,bug少完成度高,组员平均实力强,我不知道他是倒在哪一项上了?

这位二组组长在我没接手之前就已经当了一回逃兵:据老领导说,当时某大模块太复杂做不下去了,想辞职,但老领导觉得他能力不错舍不得,就换了另一个新功能给他研究,他的“病”就好了。这一次他再次“犯病”,我不想惯着他了。

我首先询问了领导的意思,他说任何人如要离职,没必要挽留。有这个打底,我心里就有数了。我开始做最坏的打算,就是他离职,我拆了这个组。在具体行动之前,我和代码管理员以公司保密检查为由,收紧所有人的代码权限,以防商业泄密。然后我跟他坦诚谈了一次,劝说他帮忙再坚持一两个月,等我找到合适的人,他爱干嘛干嘛。

港大妹和阿昭倒是觉得情况可能没那么糟,她们一起又跟他谈了一次。最后发现,这人还真没有异心,真的就是不会当组长,不会分解任务,所有问题都他一个扛,bug一个人加班改,搞崩溃了;然后他想的解决方案也特别幼稚,就是把组长的位置“转让”给另一个组员,因为觉得他跟其他人“battle”都能赢,压根儿就没想过组长不是谁相当就能当,领导我会选择直接拆散这个组的 🙃🙃🙃 多亏了港大妹和阿昭跟他各种利弊分析,然后帮他想办法,或者说是“强制实行”利用任务表格管理工具,每周一将任务分解到每天并@组员,每天的站立会就对着任务表格一项项的过,就这么先试行一两个月。

同样站在年底的现在,我可以说结果了:适应得挺好的🫢🫢🫢 当然中间我也帮忙小推了一把,比如说他真的不会指导新人,今年新进来教育背景不错的应届小伙子算是被他荒废了,他觉得这小伙子没有工作经验能力不足重要任务没法给他,但小伙子还以为每天上班很轻松毫无压力感。那我只能点拨(吓唬)这个新人小伙子去主动加班学习求任务了,要不然就危险咯🤔🤔

2号位也很重要

一个组如果组长是后端,那么2号位就是组里的前端;如果组长是前端,2号位就是组里后端。由于最初分组规则所致,现在的情况就是每组的2号位角色都是组里唯一一个,如果2号位嗝屁,这个组的交付能力基本丧失。

对于2号位,我一直怀着“侥幸”心理,希望组长能够管管好。但是就如前面所说,组长并不意味着自动就擅长管理了。其实组长和组员可能都是差不多时间进公司,相互并没有那么熟络,也不太好意思“管”,还是觉得大家都是平等的同事,组长只是多了一份工作而已,并不会利用自己的“地位”进行目标或者奖惩管理。

二组组长崩溃的那几天,一方面我的心情是悲观的,另一方面却生出一种去他妈的爱谁谁的豁出去的愤慨!趁着这股子气势,我决定要对早就不满意的三组和五组的2号位采取一些措施。我召集产品经理和组长开会,直面问题和人,对着三组2号位说,你的代码完成度太差了,你得想想办法了;对着五组2号位说,你能力有待提高,你要不提高那就危险咯(现在用得最顺口的威胁话术🤭🤭)

这两人后来都改善了,我松了一口气。我选择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指出问题而不是先扬后抑让人去“悟”,是有一定风险的,可是谁叫我是领导呢我是有这个权利的,而且当“坏人”这件事目前只能由来干,或者是带头干。我终于克服了心中的魔障直面困难迈出了“说不”路上重要的一步,自豪一下。

感恩节夸夸会:没有人不喜欢被夸奖

本来兴高采烈的准备策划感恩节活动,因为遇到这一波团队问题,我有点“万念俱灰”,不想跟他们谈感情不想办活动了。幸好我只是把这个想法藏在心里没有表达出来,阿昭还是把这个任务排上了日程。当她把活动海报初稿发给我的时候,我想,那行吧,还是把这件事干完吧。

阿昭提前以问卷形式收集每个人对组里其他同事的夸夸。不少人以为是一个形式主义的任务,使用AI敷衍的写了一些评语,阿昭便一一去沟通要大家走心。她们平面组还设计制作了非常好看的kt板,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的收好评的口袋,仪式感拉满。

由于公司会议室资源极度紧张,整个活动从感恩节那周开始,持续了三周才把五个组全部排完。活动是接在周五小组验收会完后进行,阿昭搬出kt板的时候大家还是很震撼的,每个人收到的夸夸在现场被一一念出,然后大家面对面的聊聊感受。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没有人不喜欢被夸奖,而且是一波密集又直接的夸奖,每个人在紧张的工作之后都得到了一丝松弛和慰藉。

而我从中也获得了很多:

一组的测试是一位今年入职的新人,他的表现早就被我认可,大家对他的表扬也是非常一致的能力优秀,结果他本人在听完好评后,说其实最近很郁闷,因为有两个bug漏到用户那边,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其实这两个bug的漏出是好几个环节的问题,他只是最后一关,并且整个团队已经在一周前进行了复盘,没想到他还是记在心上,这极强的责任感令其他组员和我都更加敬佩。

二组的2号位前端是早在渣弟时代就加入团队的,那时候我们产品都不喜欢他,每天一脸💩相,特别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沟通,我们找他做需求之前都要犯嘀咕做一番心理建设;而因为沟通不畅,我们也不太清楚他技术水平到底如何;而现在到了新的团队,我们竟常常看到他的笑容,沟通阻碍小了很多,而且通过向产品经理打听&bug数据,我发现他的技术能力相当不错,从0-1的功能开发完成度是所有前端中最高的。在夸夸会上我问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诚恳的说在以前的团队里总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要处理,而现在的环境很单纯,每天就是技术开发,所以心情确实不错。

同样“老树开花”的员工在五组也有一个,一个当初挑组员时被所有组长嫌弃最后被剩下的老前端,在新的组里,渐渐开始主动要求承担重要的活儿,经常看到他加班研究,对于自己负责的功能逐渐展现出了主人翁精神。我也问他有没有同样的感受,他说现在的团队大家都很好,确实更加有干劲。

本来我也打算给每个人写好评的,但是因为手上工作太忙,只赶上了个尾巴,写了三四个比较熟悉的人,但是每一个都写得非常认真。其中有一条是给四组组长的,她听完评语后笑得合不拢嘴,说这是她第一次直接接收到来自领导的认可,一直以来她面对领导第一反应是自省“我有没有哪里做错了”,现在她知道领导对她的看法了,以后工作会更有自信。她的反馈令我感动也很感慨,我们之前的那些领导和老员工,真的没有人文关怀思维,我们真的做的不够。

暂时就到这里吧

这份总结,从2024年最后一周开始写,写到了2025年;很多事情还没过一年,有些细节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因为每天都忙忙碌碌没有停歇,一直一直的往前跑。但这毕竟是我2024年最得意的成长,所以最后还是逼自己完成了记录。

对于团队我还有很多未完成的想法,在2025年会继续尝试。我预计首先面临的问题应该是整个团队转换技术栈,这绝对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再来对于2号位和应届生员工要更加关注,要提出目标和计划,要找寻能担重任的人选等等。

加油吧,2025!

也许是大银幕最后一灌

9月 1st, 2024

一年后的重映,8月3开赛日,9月1终极告别场,都选择了安静杜比。

虽然每一次杜比都很用心的欣赏每一处细节,这一次更加珍惜,以后就算重映也很难有这么好的特效厅了。

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更加赞叹由配乐带起的赛场上节奏的转换,顺境、逆境、进攻、热血、感动、死而复生,选曲和踩点是那么精准那么绝妙!三井只会投三分球的“废物”,大猩猩醒悟“全国大赛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樱木的最光荣时刻,这几段音乐每次都会鼻酸。最后一分钟,无论多少次看也会屏住呼吸,心脏被读秒声的轻重缓急节奏瞬息转换而牵制——啊太想问问井上老师这一段花了多长时间去调,太天才了!

完美落幕。在字幕出现井上雄彦的名字时,大家鼓掌👏 感激感恩感谢,一辈子!

(有些落寞,笑~特别是明天还要去上那个B班~如果有遗憾可能就剩下没有去过上海千人场吧 🫡)

小黄本攻略

8月 18th, 2024

不知是怎么了,自从我定了国庆去肯尼亚后,最近就经常在社交媒体刷到关注的博主也去肯尼亚/坦桑尼亚看动物,比如石榴婆,刘飞;《每日人物》竟然还做了个主题:中产盯上了肯尼亚——肯尼亚旅游为何突然火爆?!我感觉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推进了潮流中心 😅😅😅 中不中产的不知道,反正我对东非动物迁徙的启蒙肯定是15年前看的大勇和小花的游记。

这里记录一下获取小黄本攻略。

去肯尼亚要打黄热病疫苗,听节目说不是去非洲会感染,人家已经消灭了黄热,而是怕我们外面的人把病毒带进去才要求打的。黄热疫苗打了后10天起效,所以至少要在出境前10天完成注射。黄热疫苗注射是在各地的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单位,比如我这里就搜 “湖北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公众号,在线预约就行了。各地差异还挺大的,比如看石榴婆的微博,上海预约居然爆满,她是去咸鱼找了黄牛才排上号!我下巴都惊掉了,上海果然是国际大都市!武汉这边天天疫苗充足,当天都可以约当天的……

然后打官方电话咨询不如小红书自行查找攻略。比如我打官方电话,工作人员让我带身份证和照片来就行了;但是我搜小红书,才知道有机票凭证是免费打的,如果没有机票就要交180块钱 🫠🫠🫠

总之最后带上身份证,护照,照片,机票复印件就行了。没有照片和复印件机构那里也可以提供服务,特别方便。按照工作人员指示走流程就行了,没有难度,顺利拿到小黄本 🥰🥰🥰

十年零一天

7月 8th, 2024

今天是入职 DM 十年零一天。今天从一大早开始就把我燥热得无心工作。本来就朝南不通风的大楼,积蓄了周六周日两天超过35度的高温闷煮,办公室的空调不停运转也只能勉强维持 30 度。DM 是我所有待过的公司里办公条件最差的;虽然 DM 上个月终于历经险阻上市成功,但确实也是我待过的公司里最晚上市且规模最小的……

今天看公司的公众号,是我还比较欣赏的学术型高管的一篇采访,他谈到一毕业就来 DM,工作了18年……私下说,我觉得我们公司之所以在管理上距离现代先进企业差距较大,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太多高管和资深专家都是几乎一毕业就来公司,里面相当一部分还都是在本地华科毕业的,以学生思维的状态接受非职业化管理。其实作为一个创业小团队也不是不行,但是现在是一个上千人的上市企业了,效率还挺低的。

所以我一直认为我是这公司稀缺的宝藏人才(虽然从来没有以任何形式表露过🤣🤣🤣):教育背景不错,在管理正规的大公司待过,研发管理上经历了最正统的瀑布和敏捷两大典型模式,见过最好的,加上持续学习,就很少迷惑(但有什么鸟用呢??🙃🙃🙃)

问心无愧的说,我基本是把自己职业生涯最智慧最专业最有责任心的十年献给了这家公司(不是青春,我的青春不值一提……)对我的人生来说,收获了很多;也有遗憾,因为觉得应该收获更多,或者早几年就应该要到达现在的能力;现在还跟一帮90后95后全力奋斗在一线,确实有点体力精力不支了。要不我怎么讨厌部门那些老家伙呢,妨碍我消耗我。

哎不说了,感觉有点热病了。手上的产品看5年能不能奋斗出个头来。团队目前带起来还是有些成就感的。

脑子一热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6月 29th, 2024

秘密基地~secret base

6月 16th, 2024

我妈听说我的小屋杂物遍地没地方放,问我要不要在阳台打一些柜子放杂物;我说你还不如在这家里誊出几个柜子给我呢,这么大的家你一个人住(空间浪费啊……这话没说出口😅)。我提的要求是,希望能是阳光照射到的地方,而不想放在暗无天日不通风还在饭点有油烟味进入的储物间。最后协商好了,将我房间的衣柜全部誊空当杂物柜。她除了把衣物全部移走外,还请舅舅来把柜子里的挂衣杆移走了,再安装了一些隔板,改造成真的杂物柜,perfect!

以上说的“杂物”其实就是一年都没消化掉的灌高物料和周边。上周末我带着第二波蚂蚁搬家的物料回家。这一波我主要把大部分书籍放到山王应援书包里一起带回。关于这些书,我原本的打算是——找空闲的时间全部看完,然后统一打包回家存放起来(means以后大概率不会再次翻开了……)。过了这快一年的时间,它们连包裹带防震膜带新书薄膜依然全部保存完好……我觉得还是不要自欺欺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宁愿先全部一股脑儿扔到触不到的地方,等到特别想看的时候再从汉口带回我的小屋里读,都比现在强!

物品很快安置进了新家,还有漫漫长下午要度过,我就拿出了这堆书里面理所应当第一本应当看的—— resource:灌篮高手电影设定集 来读。这本书我买了台版(尖端出的,拿到手惊为天人!立即决定买一本日版供起来)、日版(供起来)和大陆版(随便翻随便看……)。

我坐在明亮宽敞的客厅里,斜侧一整排半落地窗户,透过充足却不刺眼的阳光。第一次发现这里的阅读体验真是不错,以后回家又有一件事可以做了😀😀。我带回家的设定集是台版,才翻了几页就觉察到手感和一般纸张不一样。这种捏在手里通过触觉传递出的高级感令我惊喜,仿佛回到大学时代攒了钱买回台版漫画书珍惜翻阅的时候。

对于这本设定集我之前没有看过repo,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内容,以为只是一些“官方”的图集+网友都可以比它分析得更深入的解析,集结成册汇编出来割我们粉丝韭菜。结果看上一两页就惊了!这真的是一本扎扎实实的电影制作记录册,记录了关键设定和场景中,以井上老师为核心的创作思路。作为一本正经专业的工程书,在开始正篇之前详细的告知了本书的读法,比如将井上参与的工序分为全新作画、编导、画面调整、动作指导、完成动画五个类别,每一个场景涵盖了哪几个工序?每一个场景里不同的标记标注都是什么意思等等。

带着朝圣的心情开始阅读。时常发出惊叹——井上老师的工作原来如此之细致!全新绘制的场景就不说了,对已有原画或者3DCG的调整,精细到眉毛、眼睑、鼻尖、下巴脸型——并不是五官整体,而是极小一段的线条粗细或者阴影位置的调整。对于我这种外行来说,如果我的眼睛不是经过了近2000关找不同游戏的锻炼,我可能根本看不出区别——但是这些都是井上要求的能精准传达他心中想要感觉的调整。

有一幕印象非常深刻。原本是设定了良田奶奶的角色(连上色也做好了),宗太遇难后,奶奶帮忙照顾良田和安娜,告诉他们宗太只是去海岛上了,给这两个小孩子一个念想;给伤心睡着的妈妈熏盖上被子,宽慰她如果站着撑不住的话,就躺平吧。一个慈祥慈爱内心强大的角色,但是最后在电影里整个砍掉了,只留下安娜反驳学校教练的那句话:宗太没有死,只是在小岛上生活呢——现在想来,安娜那么小的姑娘,她这个想法一定是来自她信赖的人说出来才合理呀。尽管奶奶的角色和一整个背后的故事都没有搬上电影,尽管在银幕上最终只能展现生活的一隅,但若是要让这一隅真实,在创作时思考的也必须是一个合理且完整闭环的故事才能经得住推敲,以及能投射上去真实的感情。

⛹️‍♀️⛹️‍♀️⛹️‍♀️⛹️‍♀️⛹️‍♀️⛹️‍♀️⛹️‍♀️ 中插 ⛹️‍♀️⛹️‍♀️⛹️‍♀️⛹️‍♀️⛹️‍♀️⛹️‍♀️⛹️‍♀️

这周我开始看排球少年动画。越看越感到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框架:男一:一个热血单细胞运动天赋超常但是技术半吊子(还是红系头发?),男二:技术超牛性格冷静背后吐槽(还是黑长直?)——这不是樱木花道和流川枫的框架?第一次练习赛男一紧张得动作走形??被男二扇醒??练习赛后另两个主要队友归队,一个有灵气的矮子,一个S王牌(宫城和三井??)总之吧,我看了10集,每一集我都觉得似成相识。不过想了一下,团体运动好像只能这个成长系框架了(比如网王就完全不一样),井上早就做到了极致。

我之所以开始看这部动画,是因为最近电影版上映,港大妹准备买10张票应援&请我们看。我边看边想,虽然港大妹也看灌篮,也和我一起冲灌篮电影首映,爱三井,但毕竟灌篮最红的时候她才刚出生不久,灌篮不是她的青春;也许排球少年才是她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的青春。

⛹️‍♀️⛹️‍♀️⛹️‍♀️⛹️‍♀️⛹️‍♀️⛹️‍♀️⛹️‍♀️ 中插完毕 ⛹️‍♀️⛹️‍♀️⛹️‍♀️⛹️‍♀️⛹️‍♀️⛹️‍♀️⛹️‍♀️

这个周末在我的小屋继续读完了设定集。

留在我手边的是大陆版,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纸张质感是赶不上尖端的,但是对井上的膜拜和敬佩完全没有减少。比如最后一场文戏,宫城去广岛比赛前夜在家过自己17岁生日吃蛋糕,家里照例为去世的宗太准备了一份蛋糕的场景。这场戏在每个人的表情设定旁,井上的标注要求都是:“没有深意的表情,请不要让它带有感情”“表情中不要带过多深意,脸的角度也普通些,请按照这种感觉做”。是的,虽然失去宗太是一件悲伤的事,但是已经过去了三四年,已经成了平常可以提起的事,这样的生日场景也过了三四次,有抓马才不对呢。屏幕上的几分钟,却是人间过了几年,井上再一次在幕后给了这几年一个合理的完整的故事情绪。

这本设定集里还有对井上的长篇采访。阅读过程中多次合上书深呼吸,在脑海里重新过一遍他说的话,在内心尖叫赞叹:井上你真是一个艺术家!这样的膜拜之情刚翻上顶点还没下去,下一波暗喜接着涌上来:我发现我在工作中的感受常常与井上暗合。

他说,他虽然也做过不同的工作,比如做各种形式的展览和活动,但是没有一个是跳出漫画工作舒适区之外的,而电影动画工作则完全是漫画以外的世界,虽然看上去漫画和动画那么相似,但是过程却完全不一样——漫画可以定格,可以在一页上通过窗格大小位置来表达作者的感情,而电影每一帧都是同样大小的画面,你考虑得再多,赋予一个画面再多的东西,这一页都一秒而过。这两种形式需要创作者有完全不一样的思考和设计维度。

他说,为了真实,他们采用了动作捕捉的技术,用真人去演绎篮球比赛,将捕捉到的动作放到虚拟的3D人物身上去。本以为这会是最真实的呈现,结果真实世界的动作放在虚拟人身上反而感觉不对了,变“假”了,得调整动作时间等要素,让动画的呈现更真。这是一个需要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他说,他是一个不擅长使唤人干活的人。漫画虽然有助手但是大家都在这个领域互相有共识工作起来很顺畅,但是电影就是指挥一堆人工作的事情,并且是指挥一堆有经验的人。他作为一个第一次做动画电影且完全没有导演经验的人,常常要求工作人员完成一些不常规“不可能”的事情;他虽然心里也很煎熬,但是对着当前的效果觉得无法通过自己的良心,无法拿这样的效果对观众说“请欣赏”,所以还是和大家一起去完成看起来不可能的效果。(啊这一段给了我太多鼓舞!!!)

他说,这件事后开始,就不知道尽头在哪里,不知道要耗多长时间,不知道什么效果才是最终标准,只能一点点的摸索向前,一步步的往上攀登。

我想起来,虽然我爱了灌高那么多年,但是对于它的作者井上雄彦却并不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他是那种靠一部漫画吃一辈子的漫画家。后来从一些评论中我得知他的浪客行造诣极高,已经是next level青年漫画世界里的翘楚了;他本人对艺术还是很有追求的,不止于做一个商业漫画家,我就觉得还挺自豪的。但对我来说,井上终究只是贴着灌篮高手作者标签,却和SD里的人物故事完全割裂开来的远方的面目模糊的人而已,即使后来听了多期大内的浪谈,也只是当有趣的轶事来听。

读完这本设定集,我好像第一次了解了这个活生生的人,并且通过书里记录的哪怕只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工作日常,我和他仿佛在某一部分达到了共情。在宣告大电影企划时,在宣告井上是导演时,在发布上映时间和宣传片时,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应该并不看好这部作品,虽然最后都会为了情怀去到电影院。笑~我想如果我早点理解他的为人他的追求的话,我会从一开始就看好这部电影:他这样的艺术家可能逼死自己,但不可能让大家失望。

“女孩真好”

3月 10th, 2024

这个标题来自今年三八随机波动的征集:你生命中的“女孩真好”时刻。

我寻思过去几年工作中跟我的纯女团队得有多少可以说的事情啊,微博回复那百来字肯定是不够的,怎么也得整一个长篇大论发个邮件过去……所以就没有赶上截止日期……🙃🙃🙃

周末我就听到了这期节目,听了很多女孩儿的分享。其实也未必一定要什么宏大叙事,如果只是身边一些细微的小片段,比如——

我知道港大妹和周慧敏平时都是独自一个人在公司附近租房住。由于我们这栋大楼入驻公司越来越多,而电梯设计得又极为不合理,她们几乎都是9点后才能到工位,但最晚不会超过9点20;当9点半还没出现的时候,我的雷达就开始预警了;如果9点35还没出现,我就会心弦紧绷,马上拨打电话过去。目前情况都是睡过头了。我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因为接到领导“催上班”的电话而瞬间清醒流下一身冷汗,但我听到她们接起电话的那一瞬间心里确实想的是:太好了人没事!

我远在哈尔滨的朋友 gaga 也一直用同样的方式关心独居的我。每次晚上看完演出从城里回去,她都会问我有没有到家。虽然我们每天想到什么都会给对方发消息,但是在会引发担心的活动中,我也会刻意的在中途给她发一发消息。不要长时间失联,向关心的人报平安,是我们独居女孩的自觉。从被女孩关心,到回馈关心,这样的敏感心思当然只有我们女孩儿才有了! 😇😇😇

🦸‍♀️🦸‍♀️🦸‍♀️🦸‍♀️🦸‍♀️🦸‍♀️🦸‍♀️🦸‍♀️🦸‍♀️🦸‍♀️🦸‍♀️🦸‍♀️🦸‍♀️🦸‍♀️

我们是产品团队,早就是全女团队。和我们配合的研发团队(俗称程序员),一共三个研发组长在去年也全都换成了女生。尽管研发团队还有很多问题——恕我暴言,根本问题是研发负责人(男)的能力欠缺——但是在沟通和讨论问题方面真是顺畅多了。

对我们这种 IT 行业的技术岗来说,可能最在意的能力是这人的“技术行不行”。我仔细想了一下,具体什么叫“技术能力行不行”?我们这种不算头部但也还行的公司里,十几二三十来人的研发团队,真正的定架构定技术路线解决疑难杂症的所谓“牛人”,一到两个足以;其它程序员们,只需要正常水平,甚至码农复制粘贴水平(实际上大量码农充斥在这个市场里);他们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和上下游同伴各司其职的一起推动产品按计划前进——因为我们这种体量的产品是无法靠一两个大牛获得成功的,必须是团队作业,这中间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我并不是暗示女生进不去“技术大牛”这个级别,只能在普通程序员中靠沟通能力混出头;我只是发现这个行业普遍承认了女生在沟通协作方面比男生强,从而可以弥补技术本身相对男生弱的劣势——别不承认,测试这个岗不就喜欢这么说吗?因为女生更细心而不是能力更强。

我就想说,NONONO!不是弥补!而是沟通能力是跟代码能力的权重一样重要的能力,代码能力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而沟通不畅通往往才是引起团队内耗产品delay质量拉胯的源头。

目前三位女研发组长和我们三位女产品维持着产品运转的命脉,但我觉得还不满意。我觉得如果她们归我管而不是男的管会更好哈哈哈哈哈哈哈!

👩‍🔬👩‍🔬👩‍🔬👩‍🔬👩‍🔬👩‍🔬👩‍🔬👩‍🔬👩‍🔬👩‍🔬👩‍🔬👩‍🔬👩‍🔬👩‍🔬

其实每一年我有感觉比前一年更进步。今年社交舆论明显比前一年又更加广泛更加自信的在回归“妇女节”“三八节”的提法,其它乱七八糟的叫法目前只剩下“女神节”。连我们这种在品牌文化上土鳖落后的公司,今年的各种物料也有一半用上了“妇女节”。

我觉得“祝各位女神节日快乐”可太别扭了,因为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不是女神,你也不是女神,我们绝大多数妇女都不是女神,别他妈装了!(叫我女侠我倒是乐意🦸‍♀️🦸‍♀️🦸‍♀️)三八那天中午下楼拿饭等电梯,迎面走过来一个双眼无神面目麻木的保洁老阿姨,她掏出手机按了两下,手机里传出语音“祝各位女神节日快乐!”——我猜是她们保洁群里的“领导”发的;老阿姨依然麻木的按停语音,把手机插回口袋,然后开始做墙壁的清洁。我估计她心里在想,神马女神?你他妈看老娘是女神吗?女神给你打扫墙壁吗??

但是公司这次发了200块京东卡!哎去他妈的!爱叫什么叫什么!😁😁😁😁

但是again,今年社交舆论真的有进步了,大家也越来越重视这个节日,庆祝的人越来越多,听说上海都光明正大的提出“她经济”了。很好,想要赚取“她经济”,就来好好的关心女性真实的想法真实的需求吧。

送你一本《格》,如果能附上卡片的话我会这么写

3月 3rd, 2024

买《格》当然是因为它是我喜爱的播客《随机波动》出的实体书。在她们“官宣”《格》的那期节目里,三个主播感叹杂志之难产,制作之艰难,本以为只是约个稿,找个出版社就ok了,没想到后续有那么复杂的流程,以及印刷能那么讲究和贵:“这一页真的很好看,但它真的很贵”“这一页做出了很细致的凹凸效果非常棒,但真的很贵”。实际上我愿意为我喜欢的播客出的作品或周边第一时间义无反顾的付费,感谢它们的陪伴和让我开拓视野,而听完这一期的制作内幕后,我对这本书又多了一层“要仔细观摩和学习”的期待。

因为我们之前也为部门新产品做了白皮书册子。经过打样后,最终封面和内页都选择了特种纸,第一次制作10本的时候,每本130多块,惊呆了所有人。这本册子到现在也一直在迭代和印发,中间一度打印店嫌其中一页是全幅纯蓝底色印完风干太费时,想劝说我们在上面加一层膜,被我们断然拒绝,因为手感上就廉价了。今年开年,册子内容有一次大更新,并且要急着印几本,但是打印店来不及调特种纸(说平时店里不会存放,因为放久了会发黄,都是随要随调),所以就用了最普通的铜版纸应急。眼见和摸上去的手感自然都差了几个档次不说,我发现册子里的字似乎大了一些,行距变窄,有些怼眼睛,问设计师你是不是调大了字号?设计师说没有调,只是油墨在这种普通纸上会扩散,所以显得大了。我平静的“哦”了一声,内心大受震撼。

印刷这种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却蕴含着深奥的技术,要反复打样测试,与工厂周旋,极大的考验着人的耐性(我们团队唯一一次内部“吵架”,就在当时册子首印的过程中)。我有过的经历,这一次好像在她们这本书的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印证。我也把这本书的信息发给了我们设计师,她有着丰富的线下物料印刷制作经验,只是来我们公司后基本都是线上物料设计了。我鼓励她今年要给我们做一次印刷技术的分享。

回到《格》这本书,收到的时候当然也是专门挑了休息日很郑重的拆封——呃…前面说的那些我的经验仿佛和这本书产生连接一类的话,到此一笔勾销吧!这本书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太高深,不是我等外行一下子能领会的,甚至都不知道从何领会。

春节假期就计划读起来。以我对随机波动三位主播阅书广度和深度的认知,我预判《格》阅读难度很大,但是每天读一篇,总是可以读完的,总是比什么都不读要强。

很快就读到讲围棋博弈的那篇文章:两位日本棋手正在胶着的比赛博弈对局中陷入深思,然后那颗原子弹爆炸了,门窗破裂,棋子纷飞,一位棋手趴在棋盘上,一位棋手震飞到屋外,而十公里外瞬间成为废墟。这段文字被我猝不及防的读到,立即在我脑海里幻化出图景来。我放下书深吸一口气,内心着实震荡了——从未从这样的角度去想过原子弹爆炸的威慑力。这段文字让我彻底放下“这是本高深难懂”的书的防线:读不懂不是我的问题,是故弄玄虚的文字的问题;而这本书里至少有好的文字,是朴实的文字,是可以和读者产生共鸣的文字。我依然读得很慢,但阅读体感上并不难,而且我想每个字每句话都好好体会。

节后上班再次拾起这本书就是今天了——冰雪冻雨灾害过后的第一个放晴的周日上午。我冲好了咖啡,重新打开了这本书,开始阅读关于日本画中格子衣物的文章。这一篇采取了新的工艺去呈现文字,很有意思。也许是阳光太灿烂,房间温度适宜,心情轻松,眼前的文字和承载它们的纸张颜色背景完全融合为一体,让我陷入愉悦的体验中。此时不必在意作者引了哪些经据了哪些典,为什么用这样的工艺技术呈现,就享受这样的体验就好。虽然最后我还是辟出一点点小心思,认为设计师们一定反复设想过不同场景,测试过不同设计带来的阅读体验差别,最终选择了现在这样的呈现;就像我们团队自己做产品或设计,一定会考虑用户在整件事中的动线,而不仅仅只是表面静态上的“好看”或“合理”。

于是我这才生出了想送你一本的想法。这本书的排版很艺术,但是字够大,所以阅读起来比较舒适。我只喜欢在有阳光的白天捧起来读,目前来看就只有放晴的周末了,而这样的日子心情愉悦的概率也很大。希望你也能感受到同样的美好和愉悦。

——from 2024.3.3 冰雪过后的一个大晴天

美剧终于回归的元宵周末

2月 25th, 2024

经历了一大轮美国编剧罢工外,美剧终于回归了。SVU,ChicagoPD,NCIS,CSI。

NCIS这一集(S21E02)是Ducky医生去世,从一开始没有出现正面就开始怀疑难道是演员真的去世了。中途回忆画面也都是旧画面(各位真年轻),直到最后Tony出现,我才基本确定应该是演员去世了。写这篇的时候去搜了一下,是去年去世的。RIP🕯️🕯️🕯️

这集拍的真的很好,我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真人、角色完美合一的纪念方式。上面提到的几部美剧也陪伴我数不清十几年了,那些从开始演到现在的常规演员,我总是想,可能开始几年里他们因为接到这样的角色,因为收视率很好,他们一定常常有意外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但是十几二十年过去后,虽然剧目依然受欢迎,但是这份工作对他们来说就算是一份和咱国企打工人差不多的稳定寻常的工作了吧。但是它又是一份特殊的工作,比如SVU的Oliver,从30出头的俏皮姑娘到现在50多岁气场很强大的captain,这20多年的工作成果不仅记录了演员本人在外貌气质上的变化,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比如社会对待不同类型 special victims 的观念的变迁(对比我国真的任重而道远),比如新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新的犯罪类型(社交媒体的出现既引发了新的作案手段,也增加了新的线索查证方向),比如一些引发社会讨论和深思的大事件(metoo运动,BlackLivesMatter运动等,都会与时俱进的编入剧集里)。回看的话,其实有点儿“史料”的意味了。

说起美国大罢工,听了一些播客才知道,人家的工会组织真的是很牛很职业。不仅有行动纲领任务分工,是一个严格按步骤执行的event,还有资金,供给罢工期间完全没有收入吃不上饭的群体,特别落地。所以并不会出现我一个中国人担心的,会不会只是头脑一热,但只要用威胁手段瓦解其中一个人这伙人就立即散了的情况。

为什么说美国编剧罢工呢,因为写这篇的时候,韩国医生辞职大罢工ing,诉求是反对医学院学生扩招,以保障自己的地位和收入,为此医院已经开始驱赶病人,预约的手术纷纷取消,令人发指。我另一边还在看机智的医生生活,被医院和医生的人性光辉感动得不要不要的呢!真是疯批的国家!

龙行龘龘(dá),前程朤朤(lǎng)

2月 17th, 2024

(就一定要把这几个生僻字用一用)

明天要上班了,还是焦虑,嘴巴不停的想吃东西。最后两天被支付宝里的小游戏“找不同“迷得不要不要的,脖子酸疼眼发胀。

说说今年的春节档两大热门片 热辣滚烫 和 飞驰人生2 吧。

在没看之前,社交媒体铺天盖地的“贾玲减肥100斤不容易”的宣传噱头,让我对这部片子没什么兴趣,因为我自己知道减肥不容易呀还要你告诉我?后来大年初一看梵一如和关雅荻的直播连线谈春节档,也侧面证实了我的预计:《热辣滚烫》令人最称道的可能就是戏外的这些宣传了,电影本身很可能是普通的,甚至前面一段是不知所云的,不要把它当作体育题材,降低期待;而《飞驰人生2》是一部扎扎实实的讲赛车的片子,韩寒已经进化了。

买票去看《热辣滚烫》单纯是为了支持女性导演。没想到啊……哭死,电影演完我觉得眼睛都哭肿了。

前半段是胖贾玲的戏。那就是另一个曾经的我自己阿,或者说是无数个胖女孩,遇到一个男的稍微对自己温柔一点就以为遇到了爱情,带上滤镜觉得他好的不得了,投钱投人去讨好他,去成就他,但最终被羞辱被嫌弃。我一边苦笑一边哭了,也明白了为什么梵一如和关雅荻会觉得这么长的一段不知道目的何在以及看得有些走神了,因为没有亲历过。这一部分的结尾是一个她回家走上四楼的远镜头。连她的房间跟我的都很像阿,通透得要命,所以冬天会被吹得地下的水管冻住,这里我真的笑了😂😂😂

接着就是后面半截的“减肥”篇。我以为会很cliche,但是太牛逼了啊!后来想想但凡之前看过的丑女翻身变美女的片子,都是减肥、化妆、美发、紧身短裙、高跟鞋、名牌包、美得惊为天人走上人生巅峰;而贾玲是目光变得坚定,脚步变得轻快,动作变得敏捷。后来我刷了几个贾玲路演时现场展示打拳的片段,那个脚步轻盈灵活,出拳干净利落。我自己这几天重新跳了尊巴,十分明白自己是啥德行,真的老胳膊老腿。贾玲那个核心和肌肉,是真的令人尊敬!

这片子根本不是什么减肥励志片,而是告诉女孩子要爱自己,要为自己好好活着。

有了这个对照之后去看的《飞驰人生2》。其实这两部片子挺像的,甚至在表现手法上,都用到了”看着过去的自己“的表现方式。《飞驰人生2》就是特别典型的热血励志片吧,典型到我都怀疑真的是男女导演视角带来了不同人在感受上的差异:男导演下的男主,他苦闷,他跟别人抽烟喝酒痛哭大喊我想要梦想我想试一试(反而我看这一段倒是有点犯困了),最后终于实现了非常牛的结果(只是电影里演的,现实里大多都是吹牛…);而女导演下的女主,默默的自我疗伤,下定决心就开始对自己狠,只是为了做一件小事,一切都是在表面的淡淡中完成。

文艺作品说到底就是要问有没有感染到人。我必须pick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