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正儿八经的’ Category

也许是大银幕最后一灌

星期日, 9月 1st, 2024

一年后的重映,8月3开赛日,9月1终极告别场,都选择了安静杜比。

虽然每一次杜比都很用心的欣赏每一处细节,这一次更加珍惜,以后就算重映也很难有这么好的特效厅了。

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更加赞叹由配乐带起的赛场上节奏的转换,顺境、逆境、进攻、热血、感动、死而复生,选曲和踩点是那么精准那么绝妙!三井只会投三分球的“废物”,大猩猩醒悟“全国大赛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樱木的最光荣时刻,这几段音乐每次都会鼻酸。最后一分钟,无论多少次看也会屏住呼吸,心脏被读秒声的轻重缓急节奏瞬息转换而牵制——啊太想问问井上老师这一段花了多长时间去调,太天才了!

完美落幕。在字幕出现井上雄彦的名字时,大家鼓掌👏 感激感恩感谢,一辈子!

(有些落寞,笑~特别是明天还要去上那个B班~如果有遗憾可能就剩下没有去过上海千人场吧 🫡)

十年零一天

星期一, 7月 8th, 2024

今天是入职 DM 十年零一天。今天从一大早开始就把我燥热得无心工作。本来就朝南不通风的大楼,积蓄了周六周日两天超过35度的高温闷煮,办公室的空调不停运转也只能勉强维持 30 度。DM 是我所有待过的公司里办公条件最差的;虽然 DM 上个月终于历经险阻上市成功,但确实也是我待过的公司里最晚上市且规模最小的……

今天看公司的公众号,是我还比较欣赏的学术型高管的一篇采访,他谈到一毕业就来 DM,工作了18年……私下说,我觉得我们公司之所以在管理上距离现代先进企业差距较大,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太多高管和资深专家都是几乎一毕业就来公司,里面相当一部分还都是在本地华科毕业的,以学生思维的状态接受非职业化管理。其实作为一个创业小团队也不是不行,但是现在是一个上千人的上市企业了,效率还挺低的。

所以我一直认为我是这公司稀缺的宝藏人才(虽然从来没有以任何形式表露过🤣🤣🤣):教育背景不错,在管理正规的大公司待过,研发管理上经历了最正统的瀑布和敏捷两大典型模式,见过最好的,加上持续学习,就很少迷惑(但有什么鸟用呢??🙃🙃🙃)

问心无愧的说,我基本是把自己职业生涯最智慧最专业最有责任心的十年献给了这家公司(不是青春,我的青春不值一提……)对我的人生来说,收获了很多;也有遗憾,因为觉得应该收获更多,或者早几年就应该要到达现在的能力;现在还跟一帮90后95后全力奋斗在一线,确实有点体力精力不支了。要不我怎么讨厌部门那些老家伙呢,妨碍我消耗我。

哎不说了,感觉有点热病了。手上的产品看5年能不能奋斗出个头来。团队目前带起来还是有些成就感的。

秘密基地~secret base

星期日, 6月 16th, 2024

我妈听说我的小屋杂物遍地没地方放,问我要不要在阳台打一些柜子放杂物;我说你还不如在这家里誊出几个柜子给我呢,这么大的家你一个人住(空间浪费啊……这话没说出口😅)。我提的要求是,希望能是阳光照射到的地方,而不想放在暗无天日不通风还在饭点有油烟味进入的储物间。最后协商好了,将我房间的衣柜全部誊空当杂物柜。她除了把衣物全部移走外,还请舅舅来把柜子里的挂衣杆移走了,再安装了一些隔板,改造成真的杂物柜,perfect!

以上说的“杂物”其实就是一年都没消化掉的灌高物料和周边。上周末我带着第二波蚂蚁搬家的物料回家。这一波我主要把大部分书籍放到山王应援书包里一起带回。关于这些书,我原本的打算是——找空闲的时间全部看完,然后统一打包回家存放起来(means以后大概率不会再次翻开了……)。过了这快一年的时间,它们连包裹带防震膜带新书薄膜依然全部保存完好……我觉得还是不要自欺欺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宁愿先全部一股脑儿扔到触不到的地方,等到特别想看的时候再从汉口带回我的小屋里读,都比现在强!

物品很快安置进了新家,还有漫漫长下午要度过,我就拿出了这堆书里面理所应当第一本应当看的—— resource:灌篮高手电影设定集 来读。这本书我买了台版(尖端出的,拿到手惊为天人!立即决定买一本日版供起来)、日版(供起来)和大陆版(随便翻随便看……)。

我坐在明亮宽敞的客厅里,斜侧一整排半落地窗户,透过充足却不刺眼的阳光。第一次发现这里的阅读体验真是不错,以后回家又有一件事可以做了😀😀。我带回家的设定集是台版,才翻了几页就觉察到手感和一般纸张不一样。这种捏在手里通过触觉传递出的高级感令我惊喜,仿佛回到大学时代攒了钱买回台版漫画书珍惜翻阅的时候。

对于这本设定集我之前没有看过repo,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内容,以为只是一些“官方”的图集+网友都可以比它分析得更深入的解析,集结成册汇编出来割我们粉丝韭菜。结果看上一两页就惊了!这真的是一本扎扎实实的电影制作记录册,记录了关键设定和场景中,以井上老师为核心的创作思路。作为一本正经专业的工程书,在开始正篇之前详细的告知了本书的读法,比如将井上参与的工序分为全新作画、编导、画面调整、动作指导、完成动画五个类别,每一个场景涵盖了哪几个工序?每一个场景里不同的标记标注都是什么意思等等。

带着朝圣的心情开始阅读。时常发出惊叹——井上老师的工作原来如此之细致!全新绘制的场景就不说了,对已有原画或者3DCG的调整,精细到眉毛、眼睑、鼻尖、下巴脸型——并不是五官整体,而是极小一段的线条粗细或者阴影位置的调整。对于我这种外行来说,如果我的眼睛不是经过了近2000关找不同游戏的锻炼,我可能根本看不出区别——但是这些都是井上要求的能精准传达他心中想要感觉的调整。

有一幕印象非常深刻。原本是设定了良田奶奶的角色(连上色也做好了),宗太遇难后,奶奶帮忙照顾良田和安娜,告诉他们宗太只是去海岛上了,给这两个小孩子一个念想;给伤心睡着的妈妈熏盖上被子,宽慰她如果站着撑不住的话,就躺平吧。一个慈祥慈爱内心强大的角色,但是最后在电影里整个砍掉了,只留下安娜反驳学校教练的那句话:宗太没有死,只是在小岛上生活呢——现在想来,安娜那么小的姑娘,她这个想法一定是来自她信赖的人说出来才合理呀。尽管奶奶的角色和一整个背后的故事都没有搬上电影,尽管在银幕上最终只能展现生活的一隅,但若是要让这一隅真实,在创作时思考的也必须是一个合理且完整闭环的故事才能经得住推敲,以及能投射上去真实的感情。

⛹️‍♀️⛹️‍♀️⛹️‍♀️⛹️‍♀️⛹️‍♀️⛹️‍♀️⛹️‍♀️ 中插 ⛹️‍♀️⛹️‍♀️⛹️‍♀️⛹️‍♀️⛹️‍♀️⛹️‍♀️⛹️‍♀️

这周我开始看排球少年动画。越看越感到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框架:男一:一个热血单细胞运动天赋超常但是技术半吊子(还是红系头发?),男二:技术超牛性格冷静背后吐槽(还是黑长直?)——这不是樱木花道和流川枫的框架?第一次练习赛男一紧张得动作走形??被男二扇醒??练习赛后另两个主要队友归队,一个有灵气的矮子,一个S王牌(宫城和三井??)总之吧,我看了10集,每一集我都觉得似成相识。不过想了一下,团体运动好像只能这个成长系框架了(比如网王就完全不一样),井上早就做到了极致。

我之所以开始看这部动画,是因为最近电影版上映,港大妹准备买10张票应援&请我们看。我边看边想,虽然港大妹也看灌篮,也和我一起冲灌篮电影首映,爱三井,但毕竟灌篮最红的时候她才刚出生不久,灌篮不是她的青春;也许排球少年才是她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的青春。

⛹️‍♀️⛹️‍♀️⛹️‍♀️⛹️‍♀️⛹️‍♀️⛹️‍♀️⛹️‍♀️ 中插完毕 ⛹️‍♀️⛹️‍♀️⛹️‍♀️⛹️‍♀️⛹️‍♀️⛹️‍♀️⛹️‍♀️

这个周末在我的小屋继续读完了设定集。

留在我手边的是大陆版,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纸张质感是赶不上尖端的,但是对井上的膜拜和敬佩完全没有减少。比如最后一场文戏,宫城去广岛比赛前夜在家过自己17岁生日吃蛋糕,家里照例为去世的宗太准备了一份蛋糕的场景。这场戏在每个人的表情设定旁,井上的标注要求都是:“没有深意的表情,请不要让它带有感情”“表情中不要带过多深意,脸的角度也普通些,请按照这种感觉做”。是的,虽然失去宗太是一件悲伤的事,但是已经过去了三四年,已经成了平常可以提起的事,这样的生日场景也过了三四次,有抓马才不对呢。屏幕上的几分钟,却是人间过了几年,井上再一次在幕后给了这几年一个合理的完整的故事情绪。

这本设定集里还有对井上的长篇采访。阅读过程中多次合上书深呼吸,在脑海里重新过一遍他说的话,在内心尖叫赞叹:井上你真是一个艺术家!这样的膜拜之情刚翻上顶点还没下去,下一波暗喜接着涌上来:我发现我在工作中的感受常常与井上暗合。

他说,他虽然也做过不同的工作,比如做各种形式的展览和活动,但是没有一个是跳出漫画工作舒适区之外的,而电影动画工作则完全是漫画以外的世界,虽然看上去漫画和动画那么相似,但是过程却完全不一样——漫画可以定格,可以在一页上通过窗格大小位置来表达作者的感情,而电影每一帧都是同样大小的画面,你考虑得再多,赋予一个画面再多的东西,这一页都一秒而过。这两种形式需要创作者有完全不一样的思考和设计维度。

他说,为了真实,他们采用了动作捕捉的技术,用真人去演绎篮球比赛,将捕捉到的动作放到虚拟的3D人物身上去。本以为这会是最真实的呈现,结果真实世界的动作放在虚拟人身上反而感觉不对了,变“假”了,得调整动作时间等要素,让动画的呈现更真。这是一个需要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他说,他是一个不擅长使唤人干活的人。漫画虽然有助手但是大家都在这个领域互相有共识工作起来很顺畅,但是电影就是指挥一堆人工作的事情,并且是指挥一堆有经验的人。他作为一个第一次做动画电影且完全没有导演经验的人,常常要求工作人员完成一些不常规“不可能”的事情;他虽然心里也很煎熬,但是对着当前的效果觉得无法通过自己的良心,无法拿这样的效果对观众说“请欣赏”,所以还是和大家一起去完成看起来不可能的效果。(啊这一段给了我太多鼓舞!!!)

他说,这件事后开始,就不知道尽头在哪里,不知道要耗多长时间,不知道什么效果才是最终标准,只能一点点的摸索向前,一步步的往上攀登。

我想起来,虽然我爱了灌高那么多年,但是对于它的作者井上雄彦却并不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他是那种靠一部漫画吃一辈子的漫画家。后来从一些评论中我得知他的浪客行造诣极高,已经是next level青年漫画世界里的翘楚了;他本人对艺术还是很有追求的,不止于做一个商业漫画家,我就觉得还挺自豪的。但对我来说,井上终究只是贴着灌篮高手作者标签,却和SD里的人物故事完全割裂开来的远方的面目模糊的人而已,即使后来听了多期大内的浪谈,也只是当有趣的轶事来听。

读完这本设定集,我好像第一次了解了这个活生生的人,并且通过书里记录的哪怕只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工作日常,我和他仿佛在某一部分达到了共情。在宣告大电影企划时,在宣告井上是导演时,在发布上映时间和宣传片时,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应该并不看好这部作品,虽然最后都会为了情怀去到电影院。笑~我想如果我早点理解他的为人他的追求的话,我会从一开始就看好这部电影:他这样的艺术家可能逼死自己,但不可能让大家失望。

“女孩真好”

星期日, 3月 10th, 2024

这个标题来自今年三八随机波动的征集:你生命中的“女孩真好”时刻。

我寻思过去几年工作中跟我的纯女团队得有多少可以说的事情啊,微博回复那百来字肯定是不够的,怎么也得整一个长篇大论发个邮件过去……所以就没有赶上截止日期……🙃🙃🙃

周末我就听到了这期节目,听了很多女孩儿的分享。其实也未必一定要什么宏大叙事,如果只是身边一些细微的小片段,比如——

我知道港大妹和周慧敏平时都是独自一个人在公司附近租房住。由于我们这栋大楼入驻公司越来越多,而电梯设计得又极为不合理,她们几乎都是9点后才能到工位,但最晚不会超过9点20;当9点半还没出现的时候,我的雷达就开始预警了;如果9点35还没出现,我就会心弦紧绷,马上拨打电话过去。目前情况都是睡过头了。我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因为接到领导“催上班”的电话而瞬间清醒流下一身冷汗,但我听到她们接起电话的那一瞬间心里确实想的是:太好了人没事!

我远在哈尔滨的朋友 gaga 也一直用同样的方式关心独居的我。每次晚上看完演出从城里回去,她都会问我有没有到家。虽然我们每天想到什么都会给对方发消息,但是在会引发担心的活动中,我也会刻意的在中途给她发一发消息。不要长时间失联,向关心的人报平安,是我们独居女孩的自觉。从被女孩关心,到回馈关心,这样的敏感心思当然只有我们女孩儿才有了! 😇😇😇

🦸‍♀️🦸‍♀️🦸‍♀️🦸‍♀️🦸‍♀️🦸‍♀️🦸‍♀️🦸‍♀️🦸‍♀️🦸‍♀️🦸‍♀️🦸‍♀️🦸‍♀️🦸‍♀️

我们是产品团队,早就是全女团队。和我们配合的研发团队(俗称程序员),一共三个研发组长在去年也全都换成了女生。尽管研发团队还有很多问题——恕我暴言,根本问题是研发负责人(男)的能力欠缺——但是在沟通和讨论问题方面真是顺畅多了。

对我们这种 IT 行业的技术岗来说,可能最在意的能力是这人的“技术行不行”。我仔细想了一下,具体什么叫“技术能力行不行”?我们这种不算头部但也还行的公司里,十几二三十来人的研发团队,真正的定架构定技术路线解决疑难杂症的所谓“牛人”,一到两个足以;其它程序员们,只需要正常水平,甚至码农复制粘贴水平(实际上大量码农充斥在这个市场里);他们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和上下游同伴各司其职的一起推动产品按计划前进——因为我们这种体量的产品是无法靠一两个大牛获得成功的,必须是团队作业,这中间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我并不是暗示女生进不去“技术大牛”这个级别,只能在普通程序员中靠沟通能力混出头;我只是发现这个行业普遍承认了女生在沟通协作方面比男生强,从而可以弥补技术本身相对男生弱的劣势——别不承认,测试这个岗不就喜欢这么说吗?因为女生更细心而不是能力更强。

我就想说,NONONO!不是弥补!而是沟通能力是跟代码能力的权重一样重要的能力,代码能力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而沟通不畅通往往才是引起团队内耗产品delay质量拉胯的源头。

目前三位女研发组长和我们三位女产品维持着产品运转的命脉,但我觉得还不满意。我觉得如果她们归我管而不是男的管会更好哈哈哈哈哈哈哈!

👩‍🔬👩‍🔬👩‍🔬👩‍🔬👩‍🔬👩‍🔬👩‍🔬👩‍🔬👩‍🔬👩‍🔬👩‍🔬👩‍🔬👩‍🔬👩‍🔬

其实每一年我有感觉比前一年更进步。今年社交舆论明显比前一年又更加广泛更加自信的在回归“妇女节”“三八节”的提法,其它乱七八糟的叫法目前只剩下“女神节”。连我们这种在品牌文化上土鳖落后的公司,今年的各种物料也有一半用上了“妇女节”。

我觉得“祝各位女神节日快乐”可太别扭了,因为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不是女神,你也不是女神,我们绝大多数妇女都不是女神,别他妈装了!(叫我女侠我倒是乐意🦸‍♀️🦸‍♀️🦸‍♀️)三八那天中午下楼拿饭等电梯,迎面走过来一个双眼无神面目麻木的保洁老阿姨,她掏出手机按了两下,手机里传出语音“祝各位女神节日快乐!”——我猜是她们保洁群里的“领导”发的;老阿姨依然麻木的按停语音,把手机插回口袋,然后开始做墙壁的清洁。我估计她心里在想,神马女神?你他妈看老娘是女神吗?女神给你打扫墙壁吗??

但是公司这次发了200块京东卡!哎去他妈的!爱叫什么叫什么!😁😁😁😁

但是again,今年社交舆论真的有进步了,大家也越来越重视这个节日,庆祝的人越来越多,听说上海都光明正大的提出“她经济”了。很好,想要赚取“她经济”,就来好好的关心女性真实的想法真实的需求吧。

送你一本《格》,如果能附上卡片的话我会这么写

星期日, 3月 3rd, 2024

买《格》当然是因为它是我喜爱的播客《随机波动》出的实体书。在她们“官宣”《格》的那期节目里,三个主播感叹杂志之难产,制作之艰难,本以为只是约个稿,找个出版社就ok了,没想到后续有那么复杂的流程,以及印刷能那么讲究和贵:“这一页真的很好看,但它真的很贵”“这一页做出了很细致的凹凸效果非常棒,但真的很贵”。实际上我愿意为我喜欢的播客出的作品或周边第一时间义无反顾的付费,感谢它们的陪伴和让我开拓视野,而听完这一期的制作内幕后,我对这本书又多了一层“要仔细观摩和学习”的期待。

因为我们之前也为部门新产品做了白皮书册子。经过打样后,最终封面和内页都选择了特种纸,第一次制作10本的时候,每本130多块,惊呆了所有人。这本册子到现在也一直在迭代和印发,中间一度打印店嫌其中一页是全幅纯蓝底色印完风干太费时,想劝说我们在上面加一层膜,被我们断然拒绝,因为手感上就廉价了。今年开年,册子内容有一次大更新,并且要急着印几本,但是打印店来不及调特种纸(说平时店里不会存放,因为放久了会发黄,都是随要随调),所以就用了最普通的铜版纸应急。眼见和摸上去的手感自然都差了几个档次不说,我发现册子里的字似乎大了一些,行距变窄,有些怼眼睛,问设计师你是不是调大了字号?设计师说没有调,只是油墨在这种普通纸上会扩散,所以显得大了。我平静的“哦”了一声,内心大受震撼。

印刷这种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却蕴含着深奥的技术,要反复打样测试,与工厂周旋,极大的考验着人的耐性(我们团队唯一一次内部“吵架”,就在当时册子首印的过程中)。我有过的经历,这一次好像在她们这本书的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印证。我也把这本书的信息发给了我们设计师,她有着丰富的线下物料印刷制作经验,只是来我们公司后基本都是线上物料设计了。我鼓励她今年要给我们做一次印刷技术的分享。

回到《格》这本书,收到的时候当然也是专门挑了休息日很郑重的拆封——呃…前面说的那些我的经验仿佛和这本书产生连接一类的话,到此一笔勾销吧!这本书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太高深,不是我等外行一下子能领会的,甚至都不知道从何领会。

春节假期就计划读起来。以我对随机波动三位主播阅书广度和深度的认知,我预判《格》阅读难度很大,但是每天读一篇,总是可以读完的,总是比什么都不读要强。

很快就读到讲围棋博弈的那篇文章:两位日本棋手正在胶着的比赛博弈对局中陷入深思,然后那颗原子弹爆炸了,门窗破裂,棋子纷飞,一位棋手趴在棋盘上,一位棋手震飞到屋外,而十公里外瞬间成为废墟。这段文字被我猝不及防的读到,立即在我脑海里幻化出图景来。我放下书深吸一口气,内心着实震荡了——从未从这样的角度去想过原子弹爆炸的威慑力。这段文字让我彻底放下“这是本高深难懂”的书的防线:读不懂不是我的问题,是故弄玄虚的文字的问题;而这本书里至少有好的文字,是朴实的文字,是可以和读者产生共鸣的文字。我依然读得很慢,但阅读体感上并不难,而且我想每个字每句话都好好体会。

节后上班再次拾起这本书就是今天了——冰雪冻雨灾害过后的第一个放晴的周日上午。我冲好了咖啡,重新打开了这本书,开始阅读关于日本画中格子衣物的文章。这一篇采取了新的工艺去呈现文字,很有意思。也许是阳光太灿烂,房间温度适宜,心情轻松,眼前的文字和承载它们的纸张颜色背景完全融合为一体,让我陷入愉悦的体验中。此时不必在意作者引了哪些经据了哪些典,为什么用这样的工艺技术呈现,就享受这样的体验就好。虽然最后我还是辟出一点点小心思,认为设计师们一定反复设想过不同场景,测试过不同设计带来的阅读体验差别,最终选择了现在这样的呈现;就像我们团队自己做产品或设计,一定会考虑用户在整件事中的动线,而不仅仅只是表面静态上的“好看”或“合理”。

于是我这才生出了想送你一本的想法。这本书的排版很艺术,但是字够大,所以阅读起来比较舒适。我只喜欢在有阳光的白天捧起来读,目前来看就只有放晴的周末了,而这样的日子心情愉悦的概率也很大。希望你也能感受到同样的美好和愉悦。

——from 2024.3.3 冰雪过后的一个大晴天

无论何时听到SD都会被唤起

星期日, 9月 10th, 2023

上周某天无意间听了大内密谈最新一期讲NBA时代的,讲到了乔丹复出那段历史。本来是睡前准备听一听就睡着了的,没想到主播们过于幽默(杨凯老师真是宝藏主播),笑死我了,丹哥!丹子!还有罗德曼,越听越精神,听到快2点才睡。

就仿佛打开了黑匣子,又把之前大内、日谈那几期谈灌篮、谈井上、谈大电影的都重听了一遍。就觉得特别带劲,边泪目边嬉笑怒骂真他妈太好了。此处插入一条遗憾感受,就一直没听到很懂的女主播女嘉宾畅聊一期播客的(范湉湉的算一个,但是太短了),全都是不熟悉作品的,明明线下的活动和团长90%都是女生!

就像流川面对泽北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的想:太好了,他不是徒有其表的天才。我也想说,太好了,井上他不是想靠一部作品吃一辈子的商人,他是一位艺术家。人生中最喜欢的作品,出自这样的人,真是太好了太好了!(本周工作任务还蛮重的,晚上睡的又晚,全靠SD撑着啊!)

一些必备的经验

星期一, 8月 28th, 2023

昨天一整个下午整理灌高物料,晚上腰特别酸,但是屋子里的空间并没有显著誊出来,看来还要加油收纳了 🥲🥲🥲

离最后一灌已经一周了。空气谷子陆续收货,新谷子的购买也没有停。

四个月的灌,我不仅重新找回灌时代的感动,还融入了当下的二次元圈子。有一天我在微店和店主来回了两条消息后,盯着聊天记录觉得特别搞,截了图发给gaga问你看得懂我在说什么吗?她说完全就是暗语 🤪🤪🤪

盘点一下通过灌学到/接触到的一些混二次元必备的经验:

1、“谷子”很久才意识到是 goods,“吧唧”则是看小🍠解释才知道是 badge!“

2、“痛包”,顾名思义,在包上别上各种吧唧,挂各种挂件娃娃等,丁零当啷,包包负担很重很痛,故叫“痛包” —— 呃……想多了,就是日语音译过来的 🥲🥲

3、谷子的各种形式:PVC,亚克力,立牌,砖,PP夹,摇摇乐,光栅卡,透卡,温感卡,流麻……那个光栅卡不就是我小学时流行的尺子的那种变幻效果吗??(大概现在的工艺应该是做的更清晰了?……)流麻不是不是我小学时送礼界就流行的工艺品效果吗??摇摇乐是不是也是我小学时玩儿的啊?🤣🤣🤣 真是没想到啊,这些这么有历史的形式,叠加上大家的创意,就真的很令人惊叹呢!

4、一些现在工作都能用得上的工艺名词:镭射,逆镭射,覆膜,色纸,血线???

5、一些有口碑的印刷或者谷子店,先赶紧收藏:🍑店“沉墨”;线下连锁店,美丽华,紧急滑铲可以直接在点评搜最近的店;昨天还刚刚知道一个小程序“柔造”,slogan是一件起定的柔性供应链,这概念惊了!

6、谷子发货可以找代发,从工厂寄到代发的地方,代发打包快递。我有好几个物料都是来自金华胡紫薇的代发。谷子也可以寄售,🍑宝三大寄售组:萝卜组、哲学组、心塞组,寄售的话作者连售后都可以不操心,专注创作。对了谷子圈售后要拍开箱视频,从快递盒密封状态拍起,否则扯不清是快递原因还是工厂原因,很难售后。

7、娃娃则是另一个圈子,vd买娃,pxx买娃衣,娃的周期很长,几个月到半年很正常……

8、一些能用于个人群收钱的小程序:小萝卜,拼团呀。也有直接在群里接龙完了,用群收款的。

9、称作者都是“老师”“太太”;截团了可以蹲“掉落”,应该是指下单的时候多做了 一些用于售后换货的,最后剩下的谷子;活动时间安排很紧张的情况下做无聊叫“滑铲”,提前一天才做物料叫“极限滑铲”。

另外也见识了团长组团能力,特别是在819海报策划出来那两天的紧急组团上,要不怎么说招人要招粉头子呢。阴差阳错的居然跟到一个未成年妹子的团 😲😲😲 一开始在工具选择上,她让我们在 excel 里登记,但是统计的时候发现用的极不熟,最后是手动数然后统计的。但是这个妹子很有耐心,所以群里的大家都帮她,反而是好几个群里最早成团的。提交审核后她说她要消失两天,去考雅思(妈呀妹子心可真大 😯 )考完了回归群里,然后让大家投票征求云观影寄物料的包装方式。有人提议她去用拼团呀,她捣鼓了几分钟,回来说“家人们这个小程序未成年人 用不了,我看看能不能用我爸的”,我喷了………

但是想来这妹子真的特别了不起,这么小年纪要对接电影院经理,还连包三场;然后拉群组团,统计信息,这中间要不厌其烦一遍遍的在群里答疑解惑;然后收款,交给电影院,出票;拿着出票的照片去灌运营方的小程序去申请官方物料,等待审核;后续就是接收物料,准备现场签到,分发物料,邮寄物料。特别多细碎的事。真的特别了不起!下一次我还是得跟更有经验的团长 🙈🙈🙈 比如另一个团长,早中晚场各开了一个小萝卜链接,报名统计和款项一起搞定。

以上这些必备的经验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

过去的40年完全不懂篮球

星期日, 7月 30th, 2023

最近通过b站补了点课,发现我从来未曾懂过篮球。我一直以为篮球是一项主要靠个人能力的运动,我也不喜欢看NBA,觉得过于依赖球员的个人身体条件和炫技。看完了对灌篮大电影中的战术解析后,我整个惊呆了。原来篮球是这么一项精密计算的运动,下半场山王狂潮后湘北做出的第一个调整,是把在底线发球的人从三井换成了赤木。也就是几厘米的差别,泽北就不用跳起来防三井,但需要跳起来防赤木;就因为跳起落地耽误的可能不到1秒的时间,泽北就赶不过去和深津一起夹击宫城,宫城就可以突破,真正秒级响应🤣🤣🤣

也更加理解了篮球对体能的超高要求。要在40分钟内持续保持清醒的头脑贯彻战术,时刻观察场上队员的站位和瞬息万变的跑动,补位协防的敏捷判断和动作准确度,这些都需要体力体力体力!!因为一切都是秒级的!!!(而与此同时,我觉得这项运动和乒乓球有一些相似呢,在业余观众没反应过来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战术的实施)

也“小看”了三井的能力,真的是很全面很有经验的球员,这方面可能甚至是超过赤木的。但是听完东川老师的播客,我也很遗憾的认同:安西教练没有看上赤木和三井的能力,他们只是很爱篮球刻苦练习积累了很多经验的“普通优秀”的众多孩子之一,但是并没有十分天赋(哎);是樱木和流川枫激发了安西,让他燃起来,在全国大赛里重新成为一个真正的教练去指导球队,不管是在战术上还是在精神上。

现在看湘北山王战漫画,可以仔细的看每个球员,站位,动线。再次感叹井上的牛逼。篮球真好,热血真好。

没有一招通天下的用户体验

星期日, 7月 16th, 2023

715完成了我的最后一贯,杜比,位置很好,中奖了一本场刊,还空买了一张票凑齐了淘票票的所有纪念票面。但是现在还不想好好的告别呀,还有很多谷(也是本轮学的新词)在空中飘着……

最近参加各种应援和团购谷,加了十几个群,TB、微信小程序、小红书、微店、咸鱼、快团团、QQ纯熟的轮番切换,每天看消息看得眼睛累(但乐此不疲)。参团接触了两个新小程序:”小萝卜报名”和”拼团呀”。作为一个常年致力于用户体验设计,特别是在“让用户一次性顺滑的完成一件事的全部流程”方面非常在意的产品经理,“拼团呀”的用户体验设计真是惊掉我下巴!

从上面流程图可以看出两个在用户体验方面的大忌:

1、操作中断不顺滑:我下单后需要中断在小程序的操作,退出在微信/支付宝里付款截图,然后再进入小程序传凭证

2、人工备注很多内容:由于整个支付和确认几乎是人工操作,小程序就起了一个记录功能,为了团长能够把人和账对上,就需要我们团员再各个环节各种备注(如上图黄色框)。我有一次就在过程中记岔了,付款的时候把订单号错记成钱款打过去了……

However!这个小程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团使用,而且大家的操作也是越来越顺滑,哪怕是第一次使用,也会看团长发的冗长的团购操作说明,完全没有大惊小怪和抱怨(当然还是有很少的人用不好,团长需要不停的提醒上传凭证)。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细分的市场,我好好的思考了一下这里面的逻辑。

需求

常规的社区团购或者电商服务,团长和团员是卖家和买家的关系,买家是上帝,卖家要提供好服务,平台要提供简单便捷的操作,以促成下单转化。

但是我们这种粉丝向的团,团长才是上帝,我们是求着人家让我们付钱参加的,所以平台主要是要服务团长而不是服务我们买家。

团长大部分是有自己工作的普通人(即无商家账号,收的团费不上税),开团只是兼顾自己的爱好(里面不乏有团是盈利的,但是粉丝都认这个辛苦钱),所以选的APP需要解决好团长的便利性需求。团长的需求或痛点有以下几点:

1、团长是个人,不是商家,不能用商家收款账号,也不能产生上税的行为。

2、收款:微信点对点的转账,超过一定的频率会被判为可疑账号,导致账号被锁,而这种转钱的频率在参团期间是一定会发生的。所以APP要解决这个问题。我猜测拼团呀跟微信/支付宝有协议,通过这个小程序获取的团长付款码带有一定的标识,向它转账不会被判可疑。

3、提现:微信、快快团等大平台对钱方面的规定很严格,不能随意提现,且提现有手续费。故需要寻找能简单无损提现的工具。拼团呀只要团长实名认证,绑定银行卡就能申请提现,实时到达团长账户。它在协议里说了要收技术服务费,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免费或者团长将此部分费用平摊到了商品里,暂时没听到有团长说到这一块。

以上三点关于“钱”的痛点是团长的核心需求,其它的比如团员操作的复杂性,团长人工审核的复杂性,双方都可以忍受,谁叫我们都是为爱发电呢!

购买715的杜比电影票是我第一次用拼团呀,到现在跟团一通操作简直如流水般顺滑。这些年互联网用研把人的行为和心理都摸得透透的,提升用户最短操作路径就是提升付费转化率。这个时代难得再一次用到这么复杂的APP,证明我们很多人还是有耐性和学习能力,爱能胜过经过严谨科学和实践验证的用研理论,真好呀。

用产品思维解决把吃饭速度降下来的问题

星期日, 5月 21st, 2023

4月中旬的时候,我立了一个flag:要把吃饭速度降下来,并主动宣告给了gaga等几个朋友。

为什么突然立这个flag呢?因为4月中旬的某天我突然被要求去负责一个需要挂图作战的项目。持续了一年多平稳有序的工作节奏突然陡然提速,并在接下来的一个半月内都要保持高速运转。开头两天情况还比较混乱,我和项目组的大家都在调整适应,那两天我中午吃盒饭吃得巨快——我原本吃饭的速度就很快,那两天更快了,吃完我撑得直翻白眼……随即一道闪电划过我的脑子:我为什么要吃这么快?虽然这个项目时间要求很高,但并不意味着中午的午休没了啊?中午照旧有一个半小时休息时间,我也不会利用这个时间干任何工作,我为什么要比平时的吃饭速度还要快呢?

显然是紧张的情绪影响了我的行为。我开始回想过去很长时间里,我频繁的处于“怎么突然这么饿啊必须马上吃点东西要不然要晕——飞速狂吃海塞——吃撑——过了几个小时怎么突然这么饿啊…”的循环中,aka血糖不稳,升糖太快。我心想我可得认真降一降这个吃饭速度了。

我从小吃饭就特别快,被家长要求的;以及可能小时候物资匮乏吧,为了能在多个人分一份食物的情况下里能抢多一些分量,我很能忍烫。比如小时候周末家长会给我们小孩儿做牙签肉,一出锅我可以立即一根接一根往嘴里送,一口一串流畅不打哏,我妹肯定就嫌烫了吃得慢。

我当然知道吃饭快的弊端,也试图想改掉这个坏习惯。比如看到科普文章说,一口饭要咀嚼20~30次是比较合适的,于是我吃第一口饭就开始数数,这个行为基本没有坚持过第三口的;看到科普文章还说,一顿饭吃个七八分饱是最好的,于是呃……应该没坚持过第二顿;这些理论都很对很对,但是做法特别反人性。反人性的事是无法坚持的!😈 👿 👿

这些年我好像养成了产品思维的本能反应,对很多日常的事情或者非产品的决策也会用产品思维去解释。所以在决定要彻底解决吃饭速度的问题后,我突然也想用产品的思维去考虑解决方法:即从用户入口开始,梳理用户旅程,看看整个旅程中有哪些环节,以及每个环节是不是都可以做一些事情,来让整个问题推向解决的目标。

于是我仔细回想并梳理了一口饭从入口到吞下去全过程中,我自己遇到的场景和行为,制定了以下几条规则:(每个人情况不同,我只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

1、往嘴巴里送食物时,不能塞满嘴巴,一次送入的食物量是能让咀嚼肌舒适咀嚼的量。(塞多了只会象征性咀嚼两下然后全盘吞掉!)

2、烫的热的不要进嘴巴,很容易吱溜下肚;等到温的时候吃,哪怕会损失口感;

3、咀嚼时,米饭面条要咀嚼烂到能尝到淀粉的甜味;其它食物也要咀嚼到烂,没有结块;不能囫囵吞枣!

4、当肚子有饱的感觉时立即停止进食,不管需要扔掉多少食物;如果觉得浪费,就打包,放到下顿吃。(我对口感毫无追求,不存在要趁热吃凉了不好吃的情况,只要有营养我都吃!)

5、当感觉肚子有一点饿的时候,尽快找点东西吃(慢吃),避免饿得血糖降低要快速猛吃来提升血糖。

我自己“内测”了两天,发现以上条款完全可以落地,一整天都没有饿肚子的感觉,于是我向朋友宣布了这个flag。前面说了不人性的设计是不持久的,所以在落地执行时我决定:

一)只做“降速”这一个目标,不改变吃的东西和份量。绝不干“既然都是为了健康,那干脆咱们把吃的也一并改成健康食品吧”的事,该点盒饭点盒饭,该吃螺蛳粉吃螺蛳粉,打工人没有那么多时间放在吃的上!

二)“差不多就行了”,即不必用卡尺去百分百严格定量判断每一步是否达标,做到八九十分就行,慢慢来。

我以为要“慢慢来”个个把月才会适应,并逐渐养成好习惯,结果一经修正绝无再犯,第二天之后就基本没再高速进食了。这主要是因为正反馈来得太迅速了:

1、每天的状态很舒服,肚子不饿也不撑得难受,顺应人性自然而然的就能“坚持”;

2、以前经常胀气,特别是我塞满了一肚子东西去健身(怕练到一半饿得低血糖),教练帮我拉伸臀部的时候我特别想放屁。自从吃饭慢了后基本没胀气过了。查了一下原因,原来大口快速吃饭的时候,也会让很多空气一同进入胃里,造成胀气。

3、开始实施的第二天去健身,已经一年多没提体重放弃劝我减肥的教练,突然问我怎么好像瘦了,作息正常吗?是不是在调整饮食?你还干了啥别的吗?(更搞笑的还问是不是在备孕🤣🤣🤣)。其实她不问,我自己也能感受到啊,哪怕就一天,胃部那一块就没那么凸了,穿的衣服也松了。

4、以前老害怕一天在外中途饿了会低血糖,现在全天都不饿,血糖平缓,形成了良性循环。

flag立到现在才过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还附带收获了其他的改善:

1、以前起床后满脑子想的都是煎包,千层饼,热干面这些够味儿的早点,最近起床一想到这些东西在嘴巴里经过仔细咀嚼后留下满口腔地沟油的油齁味,就有点恶心。最近这个星期,居然开始自己早上煎鸡蛋然后带个欧包上路了。

2、中午在公司点盒饭,便宜但味道重,当吃得快囫囵吞枣的时候觉得挺下饭的,一旦开始仔细咀嚼就觉得咸了,一盒米饭吃完往往菜才干了一半。于是加入了周慧敏的拿水涮菜的行列,涮过之后咸淡刚刚好,可以把菜都干完,饭看肚子情况。

3、今天去健身,教练强烈建议我去称称体重,说感觉我这段时间瘦了挺多的。

写这篇的时候,我察觉到近期在规则执行上有些松懈:吃饭还是会咀嚼仔细,但是速度是越来越快了,不舍得放弃吃不掉的食物,有点撑,造成血糖波动,有时候明明肚子不饿也要吃些零嘴。趁复盘的时候,提醒自己下周把规则紧一紧。看来“产品理念”也是得常常review,要不然会渐渐走偏。

最后贴一篇正好在此期间看到的顾中一老师的科普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gxZT7EVNjndm2yLnvUZf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