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正儿八经的’ Category

New Job

星期三, 7月 2nd, 2014

在6月底7月初还能有如此凉爽的天气,是应该感恩的。但要感恩的绝对不止天气而已。下周可能就能上班了。

整个6月只投过一次简历。其实我这种情况,都怵了,每一次投都要做N天甚至一两个礼拜的心理建设。这次投后第一家电话来的公司,我正在沃尔玛买菜,对方一直问,你未婚?为什么未婚?有什么计划?单身?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为什么?我真是烦了,严正告知,我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

这家是第二家,我没投,去年投过没理我,加上领域不太对口,就没有再投。这次是主动找上来的,公司不大但是正规的,地点很好,对我来说简直算是最好的地点了,不到20分钟的车程,沃尔玛附近,是我当年买房极想买的地段。

星期一去面试,部门的一位经理面我,问得挺细的。这里我又必须要得意一下,上份工作是如此的用心,尽管两年没碰了面试之前也没有准备,依然可以说得人模狗样的,但我心里还是没什么底,就这么回去等消息。回家路上我想,这家公司从接电话到这次面试完,居然正常得不得了,一个槽点都找不到。

然后电话通知我通过了技术面试(我都没意识到是技术面= =),让我去复试。复试见了部门主管,又仔细的问了番技术。他看了下我生日,说比我小一个月,说团队这两三年来很稳定,他总觉得没结婚的人有不稳定因素,万一哪天我突然又辞职跑出去旅游两年;我笑道,您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主管又突然冒了一句,对了,我们部门全部都是男生,只有一个(刚刚招进来刚毕业的)女生,我又笑道,说这有啥关系么?心想都是男生多好啊,求助会方便很多。

接着是见主管的领导,公司的副总,说实话,感觉不咋地,不过在鸟公司见过不少这副德行的高管了,只要能拿到项目管他呢。然后是HR,最后是HR主管(煞笔的中年妇女以后如果再遇到再写吧)。

跟嘎嘎讲了这件事,她也很替我高兴,说一定是就是遇到了感觉很对的公司。我汗,其实没有这么理想,应该是很朴实的感觉。吐槽过不少奇葩的面试,遇到不少令人不爽的人,我的定位早就变成,请赐予我一个正常点的公司吧。这家公司就是整个面试过程中的各种礼数流程以及问得问题都很正常,基本没有令我不爽的地方。工资方面以我的条件和职位等级是不高的,这点他们也坦承,但是并没有像许多公司一样忽悠一句只要好好干很快会涨工资的空话,跟我讲大家都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并且也明确告诉我每年普调的百分点。

中午狠心去星巴克要了咖啡和沙拉当午饭,对我来说是奢侈的,不过更重要的是,我弱弱的发短信问阿水,这提前庆祝不会适得其反吧?还好,基本搞定。

新DF体验

星期日, 4月 13th, 2014

当我在招聘网站上看到新DF的banner时,心里不禁抽了一下。三年前,差不多同样的时间段,我申请了留学顾问后期文书的工作,在当天大概二三十名的初试人员中,成为进入复试的四个人之一,也是唯一一个申请后期工作的。那天面试官说把我分派到北美区,然后我被带到办公室做一份试题,主要是上网进行学校极其院系的资料检索,其次还有翻译成绩单以及证明材料。放到今天我知道这叫试工,但当时并没有说这也是面试环节,以为只是测试一下我的能力然后制定培训计划。我在电脑前工作了整整一天,头晕眼花,检索这事儿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比我预计的难太多。那天回去后我就再没有收到消息,但收到了一条同样被淘汰的复试同伴发来的短信,说其他两人已经去上岗培训了。我去了一封邮件问情况,回复说因为岗位调整这个职位冻结了。我当然不会傻到相信这个理由,我为此消沉了好一段时间,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找工作,然后找到了也就是我上一个鸟公司。

如今再次看到这个招聘,我几乎没多加考虑就决定再次申请同样的职位但是是前期咨询岗。我精简了我的专业性过强的简历,拿出三年前写的英文求职信进行修改。这么多年来我只为这一份工作认真写过求职信,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份转行的工作,更因为这份工作的核心就是personal statement,我于是就把这封求职信当做我自己的压缩版ps来写。我自己对这件事还蛮自我陶醉的,但说实话我不知道它起到了作用没有,但我很确定我的学校学历教育背景起了很大作用,我没有明确证据但我对这件事很确定。于是我很快收到了初试通知,但我那天有事,于是给我改期到下一周同样的日子时间和教室,于是我知道他们在淡季常规招人,我只是其中一波而已。

我那一拨初试大概近10个小伙伴。简短的宣介中我发现现在流程复杂了很多,先初试了解基本情况,合格后再复试深入了解,合格后再3~5天岗前培训和试岗,双方看看是不是就是符合心里所想的选择,整个流程才结束。初试中还增加了笔试,除了有一题是英文成绩单纠错(应该主要考察细心),其他三题都是英文写作,一篇是G/T送分相关,因为延迟送分怕过了deadline所以要给校方写一封解释邮件,一篇是写study plan,一篇是五选一相当于写一篇自己的ps,一小时完成。ps没时间动笔(结果后来老师还问了怎么没写,我靠单这一题就相当于一篇托福作文了,再加其他题,你当我是新DF老师啊!),study plan我根本不知道是干嘛的但也胡乱写了一些。笔试完后面试,其实我这种无相关经验的人能面啥呢,还不是自我介绍,然后问我为啥想申请这个职位之类的宽泛问题。不仅是初试,包括之后的面试我每次都表达了以下观点:我大学时就参加了新DF托福班,工作后一直坚持在英语方面的训练,考了雅思高口,用的都是新DF的培训资料,对这个品牌很认可;我的前段工作经验锻炼我细心耐心的品质(对应留学工作需要处理各种琐屑文件和事情),后段工作经验锻炼我对整个项目的把控和与客户交流的能力(对应前期咨询);我认为年轻人出去学习开阔眼界是一件很好的事,能帮他们办成这件事令我很有成就感;我三年前也申请过这个职位但是没能成功(表达忠诚度啊- -),我觉得现在能力更加合适,所以想再试一次。每个理由都是我自己的真心话,所以说出来也觉得不肉麻,反倒我还担心怕对方觉得我对他们太狂热了orz……初试我得到的最有用的讯息是,我申请的美国留学,不论学校的数量还是旗下每个学院的复杂度,都是所有国家之最,像我这种新手要完全熟悉大概需要三个月。可是我就是最爱美国呗!

当天下午就得到复试通知。第二天早上去复试,有没有别人不知道,反正我没遇见。面试我的是前期咨询的主管,是个姐姐。她首先让我自我介绍,如果能用英语最好但不强求。我汗,我真的完全没这准备,我又不是面英语老师,但我还是想试一试,但试到中途我就请求转回中文,毕竟不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想到什么说什么,面试还是要说些有组织逻辑的话的,不准备就上我还没那个能力。这位主管姐姐说她是我校友,比我大几个月,但是比我高一届,读的更为枯燥的基础学科生物,所以很能理解我一个学计算机的女孩子想要转行的心情。她问我对工资怎么看,说我以前做IT工资比较高,但这一行同样也很累但是工资还低,我说如果我选这一行那我就换个思维了,我愿意做这个事所以心情愉快。她又说我对这个职位的理解其实都属于后期文书的工作了,前期其实算是纯销售岗,虽然新DF有强大的培训生源做后盾,像我这么忠实的学生也有,但不是每个人都像这样的;学生来找你咨询,你不能给出详细的选校范围,否则他就可以DIY了,但你必须又要给出显得很专业的意见,让学生来签你,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这个情况说实话我完全没有料到,我当时是停顿了好几秒完全无语的状态。主管姐姐最后说,对我的情况已经完全了解,对我的能力也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对我对这个职位的理解还存有疑问,她个人认为我更适合后期,让我趁清明节假期好好想一下。我表示三年前在后期复试中被淘汰,她说其实搜索学校资讯是他们前期的事,后期应该考察文书写作,让我不必有阴影,可以趁这几天在网上搜一下相关文档。

复试出来后,我觉得脑子很混乱。照主管的话来说,我的确对岗位理解有误,我所理解和说出的岗位认识其实的确是文书的工作,但我担心这份工作要求比较专业的英语翻译和写作技能,以我的资历恐怕被淘汰几率很高;而前期纯销售签单,说白了,就是要有技巧,要耍心眼,玩心理战,且不说我行不行,我根本就很反感,看我这几年跟人事打的交道就知道了,我压根就不喜欢不以诚相对。回家之后我立即上网找嘎嘎问意见,她是我唯一能想到最适合讨论这件事的人了。事实证明找个志趣相投的人讨论一下果然思路就清晰了,综合各种条件和未来打算,我决定选择后期。

清明节结束后第一个工作日,我就要给主管姐姐电话了。我很紧张,表现为很烦躁,上午电话过去关机,我反而还松了口气。后来我跟阿珍聊天,我颇有感触的说,不知道你现在越长越大还有没有那种特别紧张恐惧想逃避的感觉,不是那种做错了事怕被责备的害怕,就是申请一份挺喜欢的工作,或者向心仪的人表白,或者要做什么比较大的决定,反正我现在经常有这种感觉,一想到我这把年纪还紧张成这样,就觉得自己挺没出息的。

后来下午打了几次才打通,然后汇报了我的决定。主管姐姐说会把我的材料转给后期部门那里,让我等通知。结果第二天没动静,然后我就开始和阿珍商量去柬埔寨的事了;结果第三天大半天也没动静,然后我就开始订机票了;结果订到一半也差不多快下班的点了,居然来了电话让我第二天去试岗。然后我就把定机票的事先停了,忽然想起这天可以查高口笔试分数了,完全没抱希望的去看了一下,居然过了……orz这无法掌控的日子哟-

第二天去试岗,居然迟到了5分钟,绝壁不是我的问题是交通太奇葩了啊!哎暂且不表……带我的是一位姓袁的女老师。她把当天试岗的题目拷到我电脑上,边拷的时候,边简单的问了下我为啥想转行啊,知不知道美国本科要考哪些考试啊,还提到我笔试里的study plan。她一开口我就知道要问啥,我说我当时做笔试的时候不知道study plan是干嘛的所以胡乱写了,然后回去了解了一下,才知道主要是给签证官看的,让他了解你有详尽的学习目的和回国后的发展计划,打消移民顾虑。袁老师表示满意。

第一天上午的任务是做一份resume,下午是做一份网申。老实说技术含量不高,但过程极其琐屑,是极其!!我在板凳上坐足了上下午整段上班时间,厕所都没去两次,边编辑边心想,这种东西自己填完全没有问题,就是很麻烦,这些小屁孩们,有钱就是好啊,雇我们这些老年人帮你们干这种麻烦事!这天的试岗结束后,我是很失落的。我觉得很无聊,倒不觉得自己眼高手低,只是我开始怀疑牺牲这么大转行来然后每天填表填的天昏地暗的,值不值得。但另一方面,我又开始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想什么工作特别是菜鸟新手一开始不干些琐屑枯燥的活儿呢,上手就可以发掘出新天地了啊云云云云。但我希望试岗就止于第二天,再多几天我怕我会暴走的= =

结果第二天大逆转,上午一篇recommedation letter,下午一篇personal statement,特别是重中之重的ps,我没有料到会对毫无经验的新手考核中写到ps,这才是我心中这个工作真正要干的最有价值的事。按时完成这两个任务后,我简直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觉得不管结果如何这一趟都毫无遗憾了。

Presenteeism

星期五, 3月 21st, 2014

上篇刚聊了下医疗,这两天又看到以下微薄:

纸牌屋我是没看过,不过看的HOSTAGE里也有涉及到此类敏感信息,即检查发现总统脑子里有一块怀疑会引起老年痴呆的阴影,这都是需要高度保密的,怕被人知道会被质疑。还有很多律政剧都可以看出,证人有没有服用药物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证词的可靠性。还看过一部讲急救医生的剧trauma,一对师徒搭档带着病人在电梯里受困,师傅有密室幽闭症根本无法静下来治疗,无论自己怎么调节徒弟怎么鼓励,她坚持认为自己的状态去实施急救只会害病人,最后指导徒弟去完成。我们就喜欢搞什么人定胜天精神胜利法这一套,也许个例可以,但真不值得宣扬,像豪斯这种大师,整日磕维柯丁,他的形象也被刻画得相当有争议的。

截图的博主在美国上班,所以他说被资本家洗脑了,公司认为带病上班疲劳上班都是不对的。鬼子还有个专门的词叫Presenteeism,就是形容员工在生病或者有其他事情而无法专心工作还非要去上班的情况,相对的词叫Absenteeism。鬼子怕被病人传染,另外研究也证明,员工带病上班实际让公司生产效率降低,所以不少雇主鼓励生病员工不要来公司。这在连下班时间到了但老板没走所以普通员工也不好意思走的我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吧。

知遇之情

星期二, 3月 18th, 2014

今天看的贤妻(S5E14),主要回忆是贤妻当了十几年家庭主妇遭到老公背叛后重新出来找工作时的种种遭遇,应聘时的被排挤猜疑各种不靠谱,最后遇到Will,给了她机会。虽然他们两现在闹成这样,但贤妻回忆起那个时候的表情,是感恩和释怀的。一边想要和你破冰,一边也要做你的竞争对手,没有比此时更好的关系了。

看的时候多处流泪,很多地方不能身同感受更多。我不会说我上个星期梦到老杨了,他问我现在混得怎么样,我想装但突然满肚子委屈涌上心头话还没出口就呜呜呜的哭起来了,他也如他往常一样完全没一点儿温柔的劝慰,只是一转身一挥手,说先找个饭馆子填饱肚子,然后我就边呜呜呜边默默的跟着他走,然后我就醒了,背上渗出冷汗。这梦我是不会到处乱说的。

———其实以下才是本篇主要内容的分割线———

昨天吃饭间隙,把网上火爆的英国某E牌wsj的扒皮贴看完,看来极为可能又是一个中国制造然后被披上外国热卖品牌外衣的东西。上星期有个秒杀差点要下手的,还好因为产品太热门了我这种不蹲点的人根本就秒不到。其实我对wsj没有太大追求,觉得超市国产货完全满足需求,但是在价格合适的前提下偶尔也是想体验下外国货是如何像形容般的好的。我看了一些反驳贴,逻辑简直可笑,其实扒皮妹子从来就没有说这个e牌卫生巾是三无产品,也没有说中国制造就不好,她就是客观的反映这货不是英国主流牌子在英国主流超市根本没见过,只有极少数人说在偏门小超市见过,而根据代理商的检测报告怀疑极有可能是中国生产没有通过英国质检而只能在偏门超市售卖。不过光这个虚假宣传这一点就够直捣大V卖家们的老巢了,因为在我看来,这不是这个wsj的主要卖点而是唯一卖点,它品质好不好根本无所谓,基本买的所有人都是奔着“英国”两个字去的,如果知道是国产的那还不如去正规超市买国产货,反正都一样有黑心棉和荧光剂风险。

想想几寒心,中国小百姓们好好工作,有了点积蓄,然后想买点国外的产品,想保障自己和家人健康,提高生活品质,要绕过中国造的雷区结果绕了一圈还是被坑了,wsj好像之前也爆出了台湾某品牌在台湾根本就没人听过,某热卖面膜好像也是类似情况,还有宣称某荷兰进口牛奶好像也被爆了。

我又想起在近期经济学人上有一篇报道,说made in China也许以前是便宜但劣质的代名词,但是今后并不一定。文章讲的是重工机械,就是挖土机之类的机器,将中国和日本德国的产品做各方面性能比较,中国的性能并不输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更好,而在价格上却便宜很多。看的时候觉得相当欣慰,中国造还是可以出良品的啊,中国人人才济济,聪明的脑子干点实事不好,非要去想歪门的营销术,真是遗憾。

amen

星期日, 3月 9th, 2014

这两天我一直处于烦躁不安胸闷气短低血糖的状态,我不确定是不是因为马航失联事件。我当然不可能狂妄到去体察家属的复杂心情,我只是觉得这整件事——这么长时间完全失去联系没有半点信号,以及专家推断的最有可能的飞机高空解体——让我觉得,怎么说呢,crazy and unacceptable

以及一个星期前的昆明事件,骇人听闻的同时,有一篇写当事人和受害者的文章,我看了两三段就再也不能继续下去。

长吁一口气。

很多正能量的人会发言说,越是悲剧发生时,大家越是要好好的活着,生活下去。这是对的。只是,即使没有人提醒,大家也会好好的生活下去,除了当事人及其至亲外,其他人的人生不会受太大影响。昆明的事才过了一星期,已经没有什么人谈论,也许一周年的时候会有人再次提起,但它最终只会成为一次恐怖袭击案例而已。今天的失联,也会变成航空灾难史上的一个案例,当下次类似事件发生时被Geek们拿出来谈论,又或者还会变成小时候看过的世界X件神秘事件中的一章。反正最终,他们都会成为一个名词而已。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并未觉得哀伤,也没想嘲讽什么。相反,我还蛮佩服我们人类的本性的,善于忘记,才能不被失败的阴影所束缚,才能进步,才能变成更好的人类。

最近读到的一段话(其实是做的翻译练习),虽然它是讲老人应当如何看待死亡的问题,却也让我的心灵意外的平静。一字一句的打上来,希望能超度一些灵魂,能再次平静一下我的心。

Some old people are oppressed by the fear of death. In the young there is a justification for this feeling. Young men who have reason to fear that they will be killed in battle may justifiably feel bitter in the thought that they have been cheated of the best things that life has to offer. But in an old man who has known human joys and sorrows, and has achieved whatever work it was in him to do, the fear of death is somewhat abject and ignoble. The best way to overcome it — so at least it seems to me — is to make your interests gradually wider and more impersonal, until bit by bit the walls of the ego recede, and your life becomes increasingly merged in the universal life. 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 — small at first, 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 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boulders and over waterfalls. 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d, 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 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 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 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 And if, 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 weariness increases, the thought of rest will be not unwelcome. 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 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 and content in the thought that what was possible has been done.(Bertrand Russell: Portraits from Memory)

有些老年人因为怕死而感到烦恼。青年人有这种感觉是情有可原的,有理由害怕自己会死在战场上的年轻人,想到自己被剥夺了生活所能给予的最美好的东西时,感到痛苦,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老年人已经饱尝了人间的甘苦,一切能做的都做了,如果怕死,就有点儿可怜又可鄙。克服怕死的最好办法——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就是逐渐使自己的兴趣更加广泛,逐渐摆脱个人狭小的圈子,直到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地倒塌下来,自己的生活慢慢地和整个宇宙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个人的存在应该像一条河流,开始很小,被紧紧的夹在两岸中间,接着热情奔放的冲过巨石,飞下瀑布。然后河面渐渐变宽,两岸后撤,河水流得平缓起来,最后连绵不断的汇入大海,毫无痛苦的失去了自我的存在。上了年纪的人这样看待生命,就不会有惧怕死亡的心情了,因为自己关心的一切事物都会继续下去。再者,随着精力的衰退,老年人的疲惫感会增加,有长眠的愿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希望工作到死为止,明白了有人会继续我的未竟事业,想到能做的事都做了,也就坦然了。

没有微信

星期三, 1月 29th, 2014

最近几个人找我问微信,我没有这玩意。微信所具备的主要功能几乎都是我厌恶的,却没有一个我特别需要的功能。从早几年插个麦克风对着电脑语音聊天,到在手机上插个耳机对着空气讲电话,都是让我觉得蠢爆了的行为,所以我就不大可能接受这个以语音为主的聊天工具;而对一个block了所有QQ群的人来说,要朋友圈有什么意义呢?更何况听说圈里都是转载的心灵鸡汤和育儿经;而对于公众账号平台这个功能,的确现在有一两个我关注的人转而只在微信平台发文章,但他们的影响力还不足以让我专门去申请个微信账号,不给看就不看呗!而让我自己开一个公众平台,每天还限制我只能发一篇东西,太不爽了吧!

(好吧是的劳资的键盘手机也跟不上时代潮流刷不了二维码可以了吧=。=)

在最新的The Economist(2014.1.18~24期)上,中国版块的文章就是报道From Weibo to Wechat,讲的是大众对于比较敏感问题的讨论和激烈的言论,阵地悄悄由微薄转向了微信,转折点大概就是13年之初,上头决定下大力整治微薄言论的秩序(比如我们后来知道的一些大V被不相关的罪行,比如转发500条谣言要判刑),之后不少微薄的活跃用户活跃度明显下降,部分或者完全转向了微信平台。

微薄是一个公开的平台,不管我们关不关注对方,都基本可以看到任何人的任何微薄,并进行转发,这样转播速度就非常惊人了。而微信并不是公开的平台,一个人发的东西只有账号的订阅者才能看到(订阅者数量也看不到),转发的话也只有朋友圈的人可以看到,传播速度要慢得多,而且大多数账号每天只能发一篇文章,所以上头的认为比较好控制,所以审查方面比微薄宽松多了。但是正是比较缺乏透明性,反而可能给上头带来不同的挑战。比如说在微薄上如果有流言在传播,可以通过公共后台去阻断,但是微信就没有什么公共平台,它是独立的,当流言静悄悄的流传到甚广时,已经不知道怎么去删了,反而危险性更大。不过这文章也说了个蛮好笑的点,说腾讯是个有信誉的公司,它们和党有着深厚的联系,马化腾是国家立法机关的一个代表,而且习大大还参观过公司,腾讯说它们只想赚钱,可没有想过鼓动危险话题的全民大讨论搞得公司倒闭啊<——难道看到这里不觉得好笑吗? 说到商业谋利方面,我觉得微信还是牛的。报道说Facebook和Twitter刚开始几年都狠砸钱不赚钱的,但微信从一开始已经赚钱了,主要归功于它整合了在线支付理财服务,而且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线上广告,而腾讯主要靠卖虚拟物品(你知道的,Q点Q币什么的...)以及游戏。微信现在想大力吸引海外用户,今天还在微薄上看到消息,说成功邀请5个google账户加入微信可以得到25美元礼品卡。但是文章分析认为,微信国内用户之所以增长如此迅速,是因为它自身有个庞大的QQ用户群这个优势,而海外用Q的并不多。微信已经进入了东南亚、印度、俄罗斯,但在日韩欧美市场已经有本土的类似应用,要打进去很难,而且——又一个笑点——那些言论自由国家的人民用着可以毫无顾忌发言的应用,为啥还要用你这个还要受国内审查过滤敏感字滴系统呢?

旧式日本人藏密码的地方

星期五, 1月 17th, 2014

不知道支付宝又在搞什么变革,今天登陆不能,说我密码不安全,要换密码。新密码不能与旧密码同,支付宝登陆密码不能与淘宝登陆密码同,支付宝支付密码不能与登陆密码同,总之三者都不能同,搞得我要炸毛了,还得临时想个密码出来,愤怒得只能用一个密码中包含f*ck的方式来宣泄。

无端多出来这么些新的又很重要的密码,我不得不边输入边拿纸笔记录下来。于是想起不久前看的一集柯南,黑衣组织波本乔装的侦探小伙和毛利小五郎在一个犯罪现场,要打开受害人(印象里是一个大叔)的电脑但是没有开机密码,波本问毛利小五郎,一般人会把密码藏在哪里呢?小五郎说,如果是我的话一般会贴在桌子下面吧——于是果然他们在桌子下面找到了写了密码的纸条。再后面某集里,波本偷偷潜入小五郎的办公室,也轻松的在他桌子底下找到了开机密码,黑进了电脑。

而又是如此巧合的,我在后来看半泽直树的时候又看到了同样的一幕。当时半泽急需和同伴偷偷潜进资料库,而资料库的密码在某个课长手上。半泽在问清楚了那个课长来自哪个旧银行和年龄大约是42、3岁后,就立即奔向他办公桌,在桌子下面找到了密码。他说怕忘了密码所以贴在办公桌下方,是那个泡沫经济时代入行的人的恶习。而结合毛利小五郎的大致年纪,于是我不负责任的猜测,这可能是一代日本大叔们藏密码的旧习吧。

于是我决定把我这张含有f*ck的密码纸贴在我的电脑桌下。

去年两个热门问题的看法

星期五, 1月 3rd, 2014

Surveilance

年末看到有些媒体把斯诺顿评为什么什么斗士之类的——虽然我一直告诫自己别鼠目寸光井底之蛙要站在人权平等自由全人类的层面上去看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对这件事还是毫无共鸣之感呀。

绝命毒师里有一集,墨西哥二兄弟要干掉老白,炸鸡黑老大知道这个消息后,派麦克偷偷在老白家装了监视器来保他安全,然后当墨西哥二兄弟潜入老白家准备砍他时,在外监视的麦克就报告炸鸡男然后设法把二兄弟弄走了,而整个过程中老白都在浴室享受热水浴,浑然不知自己刚躲过一场血光之灾。后来老白发现自己家里被装了监视器,气得要死,责令麦克全部拆掉,麦克边拆边意味深长的说,其实你知道吗,有时候被人监视也挺好的。

是啊,看那些犯罪类美剧,最先的突破口往往就是受害者或者相关嫌疑人的通讯记录,由此得到线索再层层深入。全面的个人信息几秒钟就被调出来,就让我感到满满的安全感。对于我等只忙着顾自己小生活的屁民来说,被国家更甚外国监视这件事,远没有被亲戚朋友同事老板知道了自己的糗事来得严重,而国家高层也真是没空管因为屁民在电话里显示偷了把腥揩了点油而找上门来。

该着急的,愤怒的,抗议的,想想,应该是各国元首和社会活动家们吧。对我来说,这就是则八卦消息。

其实有时候被人监视也挺好的。

GM

我对转基因食物,是一点儿意见都没有。

因为现在没有强有力的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食物有害,前不久在国际上掀起大波澜的那篇论文已经因为研究方法有问题而撤掉了。东西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在是否影响生态环境上有争议,而国内好像更多的在争论是否应该特别标注出来,这已经不是食品安全本身的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了。

现在没有发现问题,并不表明就没有问题——虽然这个想法很正常,但是它其实是应该应用于我们现在所吃的一切正常的普通的东西——米面油牛奶等等现在没有问题,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发现问题呢?

所以我的观点一直没变,不要盯着一样东西一个牌子,要换着吃,剧毒的东西很少,有害的物质,不管是本身就有但是因为科学所限没有发现,还是人为所致,一般都是通过积累而起作用的,所以不让积累不就好了?不管是标榜天然的人工的有机的转基因的,都轮一轮,一方面是食物多样化便于营养全面,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有害物质积累。比如油呢,这次吃大豆油,下回换花生油橄榄油,也不要总用一个牌子的,其他类推。

话说以前不懂的时候,也随大流觉得现在的食物人工痕迹太重,味道不好,对人体有害,觉得有机的天然的无害的东西好,希望市场上都是供应这种。了解下世界才知道,现实就是,目前的土地如果按照传统的种植方法,是养活不了地球上的人口的,不管你是怎么呼吁抗议哭喊上吊什么绿色无害,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的摆在面前。只是问题没降临到我们头上来,所以感觉不到。正是因为有这个生存需要,才促使各种科学研究,在有限的土地里提高产量,缩短周期,种植出更多的食物。这些科学技术就包括各种杂交保存优良基因,各种化肥农药扫除虫害,包括转基因这种也是为了抗虫。技术当然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都应该鼓励去设想去研究去试行,否则靠光喊要有机要绿色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其实站在更高一点看这个问题,这些看似“对抗自然”的养殖方法,其实最大的受益者咱普通人——这世界上绝不乏纯天然纯野生纯有机的食物,只要你有钱就能享受到,越有钱的人越不会饿着的。只有用现代科技方法种出的食物,可能在口感方面损失了一点,但极大的降低了成本,使我们普通人能够承担,能保障更多人的生存需要。

想清楚了这一点,我觉得以后教育人,与其说别浪费哪怕一颗饭粒因为世界上还有许多每天食不果腹的人这种鸡汤句子,还不如说为了让地球上每个人都吃饱饭要好好支持食品科学的研究哦><

接地气

星期二, 12月 3rd, 2013

在最近一次和小5的通话里,他委婉的建议说,我应该少看一些美剧,一点儿也不接地气;我说我也看国产剧啊,比如我爱我家,龙门镖局,武林外传这些,并且很扭捏加上了爱情公寓;他说这些怀旧片子不算;我问那你是指什么?他说比如你打开视频网站,放在排头最热门的那些。

当下我脑子里跳出的是近来在微薄上宣传很足的高圆圆演的我们结婚吧。通过一个姑娘吐槽的几条微薄,我就大致了解了它那个多么弱智三观不正的剧情,以及高圆圆十几年如一日只有浮于面部的没有演技的演技——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能让人认为我只是客观描述而不是对热门国产剧抱有偏见。比如之前一句我把高圆圆评论成那样,但我关注了她的微薄,没办法,长得美成那样,我也喜欢。

我一直都没怎么关注国内最热门的剧或者节目,读书时是因为家里管得严看不了(说的是还珠格格之类的),大了后是对这类东西完全提不起兴趣,但这不说明我就孤陋寡闻。例如当年红得令无数人愿意实实在在掏钱投票的05超女,我一集都没看,但也不妨碍我认得李宇春笔笔张靓颖以及等等等们,而且这么多年李宇春的发展我多多少少都知道,因为我关注的一个人恰好是玉米头头级人物。

我也知道某一时间起一档相亲节目叫非诚勿扰又红遍了全国,主持人叫孟非,嘉宾老师是乐嘉,后来又来了个女的叫黄菡。后来乐嘉想专心研究和推广他的色彩心理学就退出了,新近的宁财神,他老婆是武汉人所以他两部大戏中总能看到点武汉元素。当然这节目我就不能昧着良心说我一集都没看过了,我在美女邓那里玩的时候看了大概两三期,不过里面那些什么灭灯啊牵手啊专为你而来可惜最后不是你啊之类的故事听得真不少。该节目又带动起全国婚恋家庭类节目的风潮,比如玫瑰之约我们约会吧当然据我统计出最多极品的应该算是老娘舅了。

然后又是某一年,全国人民又被中国好声音以及他们的中国好故事给感动了。评委是那英庾澄庆等等,吴莫愁画得跟鬼似的,吉克隽逸很少数民族,李代沫为了让社会更加接受他从一个200多斤的胖子通过节食运动减成了一个瘦子的事迹我觉得比什么为了梦想走上舞台来的励志多了,结果最后的冠军是梁博你们觉得他是拼爹拼出来的。至于他们的声音,who cares?翻唱没有原唱好,续集没有首集强,再说我硬盘里还躺着好多好歌手的好专辑都没时间解压呢。然后第二年全国又一哄而上的搞唱歌比赛,印象比较深的是快男,因为有小谢嘛,还有陈坤(当然还有李宇春)。

我还知道目前最红的节目是爸爸去哪儿了,什么KIMI王诗龄田雨橙碟森我大致也能对上谁是谁的娃,据观察这节目还是广受好评的,搞得群众对某些本来没什么好感的父母也跟着有了好感。结果刚刚大家有了点好感,这些人又陆续给淘宝三无护肤品做广告,林志颖还披上了白大褂想搞逆生长胶原蛋白结果被方舟子盯上了,哎作孽啊。

所以看吧,现在的讯息传播这么的发达,我想隔离都无法办到,我就算一眼都没看都能在心里了然个大概以及某些八卦细节,怎么能说我不接地气呢?是你不接国际吧 一一凸

PS,说到这个话题,绝对不能不提CSI最新的一集S14E10里,摩根说点了首Beyonce的歌想跟大家一起唱,结果Sara大姐一脸茫然的问,Beyonce是谁啊?我喷了,这才特么太不接美国地气了吧!

为神马我喜欢高水平滴英语考试

星期三, 9月 18th, 2013

为神马我喜欢高水平滴英语考试呢?不是为了考过后那个证明——废话既然考试我当然是想拿高分或者拿到证书,我的意思是说,即使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于我今后的生活工作,至少现在我是没有看到有任何显性作用的。我承认当年考雅思是为了某件事的,但那只需要我拿到4分就行了。4分啊,啥概念?我不相信一个能过四级的人拿不到4分,相当容易的。喜欢这些考试,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在复习过程中,我能接触到欧美一流报刊杂志的文章,俗话说的就是拓展视野。

这里我仅以阅读部分为例,其他的听力写作翻译只是考的方式不同,其选材和难度都是差不多的。以我这次考的口译为例,文章几乎都来自于半年内的欧美一流报刊杂志,包括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经济学家、泰晤士报等等等等,以及神级杂志卫报(据说里面充满了全篇每个字都认得就是连起来不懂什么意思的文章,因为许多关键词含有当地历史文化背景色彩意义在里面)。这些文章很牛逼,表现在:1)统计数据详实且有出处,话语有出处,包括人名机构职务等都清清楚楚,可信性高,不似我们小报经常只有一个“据统计”“据科学家称”,也不知道是自己乱编的还是度娘出来的;2)有观点,对于平时很少接触到的主题就可以以了解世界的态度来了解一下,对于经常遇到的话题则可以听听另外一种声音,要不怎么说多看书多长见识呢,大概就是指这个意思吧。

我第一次觉得考试复习不是一种痛苦麻烦而是变得很有意思,是我多年前复习雅思时看到的一篇文章,某本剑桥系列上的文章叫The Truth about the Environment(原文链接>>第三篇),讲的是环境问题,说了些啥事实呢?说我们都觉得啊这个环境是越来越差污染越来越重了,实际数据却显示并没有环境学家们鼓吹的那么糟糕,我们能源变得越来越充足而不是减少,我们的人均食品产量比任何一个时期都多,物种的确有频临灭绝的危险,但在未来50年预计会灭绝0.7%而不是25%~50%,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工业化而产生的污染被夸大了,或者其实是早期发展阶段的遗留产物,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限制经济发展,而是应该加速发展。至于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现在环境形势严峻呢?一是因为科学研究资金都是涌向最需要研究最有问题的地方,所以暴出的问题多;二是因为媒体需要坏的严重的消息来吸引眼球;三是环境学者们也需要大众关注需要资金,所以他们会夸大事实。最绝的是关于温室效应这个话题,文章用数据表明,与其斥巨资去防止全球变暖而收效甚微,还不如顺应温度升高的趋势来想想怎么造福于人类。比如说97/98年美国遭遇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了40亿美元的灾害损失,但随后却带来了190亿美元的益处(收益主要来自于冬天温度升高,死亡人数减少,热能使用减少,春季洪涝灾害消失)。再比如说科学家预计到2100年全球温度会升高2.1度,就算我们倾尽全力也只能做到升高1.9度,而如果我们利用这个升温,去研究更好的提供全球干净水资源,改善卫生施舍,预计每年可以减少200亿人死亡以及5亿人口严重患病,且投入的经费要小得多。

这篇文章,叫一个蹲在全部都是温室效应不好全球变暖不好大中小学生提起笔都可以长篇大论论上一番的舆论氛围里的人(具体来说就是我)来说,真是看得个目瞪口呆,然后十分兴奋,并不是折服于这篇文章的正确性,而是突然有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觉得果然每一个问题都不是那么简单,都是有两面性有争议性的。关于环保的问题永远是这些考试的重点,这次复习中看过的一篇,说如果是注重绿色环保人士,买T恤可能会选择那些100%有机棉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有机的东西对环境比较好,传统的棉花地里会用杀虫剂,对土壤生物不好。但大家又知不知道,每一件有机棉的T在制作过程中,光生成纤维的过程就要多耗掉10吨水,染色过程中也部分会用到刺激的化学染剂,会污染地下水,这些事情那块100%有机的标签上是不会说给你听的。这篇文章主旨是呼吁大家从整个生态链系统来看待环保这件事,不要仅仅只是关注其中一个环节。还有一个可能算是小知识吧,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过,关于污染气体的排放管理限制问题,现在很多国家包括美国采取的政策是,感觉跟我们驾照似的,每个企业给一个初定的分数值,你排就扣分,排的少扣的少排的多扣的多,分扣完了可以找别的有多余分的企业去买,要想少花钱就想办法减少排污,某篇文章讨论了这个政策的弊端,同时提出用直接增加扣税的方法更合适。

前几天是911,我发现近些年每到这个时候,总可以看到某些公知跳出来,说当年听到这个消息就欢呼的那群人是多么愚昧多么恶心。我觉得呢,如果你一早就那么有国际主义精神独立思考能力是很值得恭喜的一件事,而对于很大部分数量的人来说,在网络环境不发达基本只有CCTV的当时,大家几乎就是浸泡在当局创造出来的美帝霸权大坏蛋主义的舆论环境中成长的,我接触的人中间没有欢呼庆祝的,但说起此事时明显脸上带着“哈哈你也有今天的”兴奋感,而我自己则觉得事不关己无所谓。想到这里,觉得我们社会还是在进步的,放在今天,大家会考虑政府和人民的区别,会多以人为本,为会生命牵挂。刚好那几天,我就看了篇描述英国讨厌美国的文章,里面作者举了个例子,说911发生时他在跟英国朋友打电话,当时就听见电话里朋友儿子看着电视直播拍手叫到yeah你们美国人终于遭报应了!以及在美国入侵伊拉克后,作者的一个美国朋友在伦敦街道上走路被听到口音,就被英国人谩骂和殴打,他说也难怪其他在英国的美国朋友不得不自称自己是加拿大人了(这不是跟俺们这里的反日情绪很像么)。可见全世界人民都是差不多滴。不过我可不是想表达说老外素质也就那样的,这篇文章的意思其实是批评英国的,不要因为被美国在各方面都超过了就厌恶别人。

最近国内要试点以房养老的政策引起了很大波澜。其实世界大国都差不多面临这样的问题,养老金赤字问题,失业率增加的问题,这类文章看得相当不少,解决方法也差不多都是延长退休年龄拉,以别的福利变相填补亏空拉,争议都挺多,反正觉得根本没有一剂良药,大家生活都不容易都越来越没有保障,不单是咱国家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跟发达国家还是有本质区别,人家是原本福利很好很好,现在一点点削减,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们么,是本来就没啥好福利,本来也就是匹马,现在是快瘦死了。

还有一些零碎的,就纯为复习过程中有趣的小段子了。比如说有一段听译是“非洲总是被描述成苦难的大陆,但其实这个事实被严重夸大了。目前来说沙哈拉以南地区国家都不存在饥饿问题,而且他们还有石油、金矿、钻石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在那些发达国家里总有这么一种观点,非洲如果没有那些国际援助就过不下去的感觉,但相信我,非洲在你们欧洲人来这里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我们做的并没那么差劲”。以及还有一段听译是如下图,是关于第三者滴,要知道这可是出现在国内考试的标准教材上啊,真是把我吓傻了,不看答案都以为耳朵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