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9月 6th, 2009

关于鸭的闲扯(I)

星期日, 9月 6th, 2009

本周雅思复习效率真是低下,做不进题。干脆写点东西好了。

目前阅读部分已经比较满意了,但是听力依然很龊,基本属于思维和录音进度错位的程度,听着听着就不知道它说的内容还停留在这一题还是已经奔到下一题了。作为逻辑思维的训练,我稍稍分析了下听力停滞不前的原因。

一、英式口音和美式口音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一个舌头直来直去,一个舌头绕来绕去。我以前没觉得这两种英语有这么大差别,学校里学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类型,可能偏美式,但并不典型。直到我去学托福,才算接触了纯正的美式英语。当时也挺不习惯(比如觉得can和can’t是一个读音),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美剧和美影的洗礼——因为当年学习而保持下来的习惯,我只看美国演员演的美国片——现在听美式英语,依然听不太懂,却是如此的顺耳。现在又让我突然大量的听纯正的英式英语,觉得反差很大。

其实这种发音上的迥异,在我复习之前已经遇到过了,就是我看蕾妮·齐维格的《初来乍到》的时候,后来我又看了她的两部《BJ单身日记》。一开始,我以为是女主为了配合那种傻大姐般的性格才那么发音的,生硬的吐词和停顿,驽钝的感觉。后来醒悟到原来是英式英语。

反正我现在听得挺不习惯的,经常在关键词上让我混乱,最严重的是,拿着听力原文对着那句话,反复的听,也听不出那个词,进而怀疑答案有误……

二、对于内容的关注点。

刚开始准备复习的时候,嘎嘎跟我说,其实我们的听力不弱,外国人说什么我们基本都能听懂。我不以为然。现实中听外国人说话,和做听力考试,至少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两种思维模式,而且并不局限在英语,汉语也是一样。

我猜可能是因为我打小就注重理工科方面的原因,需要和一些比较精确的数字或者信息打交道,而我并不信任通过听别人说这种途径才获取精确的信息,不管是以前听老师讲课,还是现在听专家培训,我最好的收获就是听懂了他们在讲个什么事,大概是什么过程,至于一些准确的信息,如果我需要,我只会找并只会信任白底黑字的文档。我认为大脑应该有个区域是管理这样习惯思维和行为的,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所以当我听听力的时候,我很倾向于注意到,原来这段话是在介绍一部新车,谈到了它的型号、颜色、容量,至于具体什么型号什么颜色什么容量,等我需要的时候再去查吧。

而听力考试,就是要求你第一次就关注到这些精确的信息,你可以搞不清楚两个人对话是个什么主题,但你要听清楚电话号码,门牌号;你知道它在谈新车的型号颜色没用,你要说出是什么型号什么颜色。这对我挺痛苦的,我连这样考汉语都觉得别扭,更别说英语了。

三、听力差,还懒得多听

补了屋顶却发现补错地方了

星期日, 9月 6th, 2009

昨天在上橱柜里拿电饭煲煮粥的时候,才发现前一天晚上的大扫除基本没做到点子上。眼前一包红豆里面出出入入的全是那些小黑虫。当下就万念俱灰,忍着恶心用两根手指把红豆袋子拎到外面走道里去。回来想了想,又提着杀虫剂出去朝袋子猛喷了几把。

同事何宝同学到我这一块找房子,我就让他先上我家参观下,顺便就晚上一起去彩虹城吃了个饭。何宝同学,矮矮胖胖的长得让人看上去就想笑,很好玩的人。我总是把他的名字和另一位何姓同事的名字,用一个我杜撰的名字脱口而出的喊出来——何川风。我起先一直疑惑怎么把这个我自己莫名奇妙蹦出来名字叫得如此顺口,后来明白了,有个帅哥叫流川枫嘛……反正现在一度叫得我都忘了他的本名了。

吃饭间聊了很多。我发现我还是很容易对人敞开心扉的,只要和我的价值观别太相悖。只是很多时候,对方没有时间和耐心,或者怕对方没有时间和耐心,听自己絮叨。

送走了何宝,去超市买了点东西,出来的时候,遇见了Lab的帅哥,和一个女生在一起。

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我出超市,手上的重量让我感觉不到累是什么时候了。所以我决定走回家。我一直拒绝买一辆自行车。无论我在哪个城市,处在哪个阶段,都有一条半个小时脚程的路,让我在黑夜中沉浸在一个开阔的空间,供我天马行空,释放一些情绪,自言自语也行,放声唱歌也行,哭也行。

淘宝又逛了许久,买了一条裙子一件牛仔外套。告别夏天的时候,搞不好来个裙子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