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3月, 2024

“女孩真好”

星期日, 3月 10th, 2024

这个标题来自今年三八随机波动的征集:你生命中的“女孩真好”时刻。

我寻思过去几年工作中跟我的纯女团队得有多少可以说的事情啊,微博回复那百来字肯定是不够的,怎么也得整一个长篇大论发个邮件过去……所以就没有赶上截止日期……🙃🙃🙃

周末我就听到了这期节目,听了很多女孩儿的分享。其实也未必一定要什么宏大叙事,如果只是身边一些细微的小片段,比如——

我知道港大妹和周慧敏平时都是独自一个人在公司附近租房住。由于我们这栋大楼入驻公司越来越多,而电梯设计得又极为不合理,她们几乎都是9点后才能到工位,但最晚不会超过9点20;当9点半还没出现的时候,我的雷达就开始预警了;如果9点35还没出现,我就会心弦紧绷,马上拨打电话过去。目前情况都是睡过头了。我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因为接到领导“催上班”的电话而瞬间清醒流下一身冷汗,但我听到她们接起电话的那一瞬间心里确实想的是:太好了人没事!

我远在哈尔滨的朋友 gaga 也一直用同样的方式关心独居的我。每次晚上看完演出从城里回去,她都会问我有没有到家。虽然我们每天想到什么都会给对方发消息,但是在会引发担心的活动中,我也会刻意的在中途给她发一发消息。不要长时间失联,向关心的人报平安,是我们独居女孩的自觉。从被女孩关心,到回馈关心,这样的敏感心思当然只有我们女孩儿才有了! 😇😇😇

🦸‍♀️🦸‍♀️🦸‍♀️🦸‍♀️🦸‍♀️🦸‍♀️🦸‍♀️🦸‍♀️🦸‍♀️🦸‍♀️🦸‍♀️🦸‍♀️🦸‍♀️🦸‍♀️

我们是产品团队,早就是全女团队。和我们配合的研发团队(俗称程序员),一共三个研发组长在去年也全都换成了女生。尽管研发团队还有很多问题——恕我暴言,根本问题是研发负责人(男)的能力欠缺——但是在沟通和讨论问题方面真是顺畅多了。

对我们这种 IT 行业的技术岗来说,可能最在意的能力是这人的“技术行不行”。我仔细想了一下,具体什么叫“技术能力行不行”?我们这种不算头部但也还行的公司里,十几二三十来人的研发团队,真正的定架构定技术路线解决疑难杂症的所谓“牛人”,一到两个足以;其它程序员们,只需要正常水平,甚至码农复制粘贴水平(实际上大量码农充斥在这个市场里);他们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和上下游同伴各司其职的一起推动产品按计划前进——因为我们这种体量的产品是无法靠一两个大牛获得成功的,必须是团队作业,这中间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我并不是暗示女生进不去“技术大牛”这个级别,只能在普通程序员中靠沟通能力混出头;我只是发现这个行业普遍承认了女生在沟通协作方面比男生强,从而可以弥补技术本身相对男生弱的劣势——别不承认,测试这个岗不就喜欢这么说吗?因为女生更细心而不是能力更强。

我就想说,NONONO!不是弥补!而是沟通能力是跟代码能力的权重一样重要的能力,代码能力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而沟通不畅通往往才是引起团队内耗产品delay质量拉胯的源头。

目前三位女研发组长和我们三位女产品维持着产品运转的命脉,但我觉得还不满意。我觉得如果她们归我管而不是男的管会更好哈哈哈哈哈哈哈!

👩‍🔬👩‍🔬👩‍🔬👩‍🔬👩‍🔬👩‍🔬👩‍🔬👩‍🔬👩‍🔬👩‍🔬👩‍🔬👩‍🔬👩‍🔬👩‍🔬

其实每一年我有感觉比前一年更进步。今年社交舆论明显比前一年又更加广泛更加自信的在回归“妇女节”“三八节”的提法,其它乱七八糟的叫法目前只剩下“女神节”。连我们这种在品牌文化上土鳖落后的公司,今年的各种物料也有一半用上了“妇女节”。

我觉得“祝各位女神节日快乐”可太别扭了,因为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不是女神,你也不是女神,我们绝大多数妇女都不是女神,别他妈装了!(叫我女侠我倒是乐意🦸‍♀️🦸‍♀️🦸‍♀️)三八那天中午下楼拿饭等电梯,迎面走过来一个双眼无神面目麻木的保洁老阿姨,她掏出手机按了两下,手机里传出语音“祝各位女神节日快乐!”——我猜是她们保洁群里的“领导”发的;老阿姨依然麻木的按停语音,把手机插回口袋,然后开始做墙壁的清洁。我估计她心里在想,神马女神?你他妈看老娘是女神吗?女神给你打扫墙壁吗??

但是公司这次发了200块京东卡!哎去他妈的!爱叫什么叫什么!😁😁😁😁

但是again,今年社交舆论真的有进步了,大家也越来越重视这个节日,庆祝的人越来越多,听说上海都光明正大的提出“她经济”了。很好,想要赚取“她经济”,就来好好的关心女性真实的想法真实的需求吧。

送你一本《格》,如果能附上卡片的话我会这么写

星期日, 3月 3rd, 2024

买《格》当然是因为它是我喜爱的播客《随机波动》出的实体书。在她们“官宣”《格》的那期节目里,三个主播感叹杂志之难产,制作之艰难,本以为只是约个稿,找个出版社就ok了,没想到后续有那么复杂的流程,以及印刷能那么讲究和贵:“这一页真的很好看,但它真的很贵”“这一页做出了很细致的凹凸效果非常棒,但真的很贵”。实际上我愿意为我喜欢的播客出的作品或周边第一时间义无反顾的付费,感谢它们的陪伴和让我开拓视野,而听完这一期的制作内幕后,我对这本书又多了一层“要仔细观摩和学习”的期待。

因为我们之前也为部门新产品做了白皮书册子。经过打样后,最终封面和内页都选择了特种纸,第一次制作10本的时候,每本130多块,惊呆了所有人。这本册子到现在也一直在迭代和印发,中间一度打印店嫌其中一页是全幅纯蓝底色印完风干太费时,想劝说我们在上面加一层膜,被我们断然拒绝,因为手感上就廉价了。今年开年,册子内容有一次大更新,并且要急着印几本,但是打印店来不及调特种纸(说平时店里不会存放,因为放久了会发黄,都是随要随调),所以就用了最普通的铜版纸应急。眼见和摸上去的手感自然都差了几个档次不说,我发现册子里的字似乎大了一些,行距变窄,有些怼眼睛,问设计师你是不是调大了字号?设计师说没有调,只是油墨在这种普通纸上会扩散,所以显得大了。我平静的“哦”了一声,内心大受震撼。

印刷这种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却蕴含着深奥的技术,要反复打样测试,与工厂周旋,极大的考验着人的耐性(我们团队唯一一次内部“吵架”,就在当时册子首印的过程中)。我有过的经历,这一次好像在她们这本书的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印证。我也把这本书的信息发给了我们设计师,她有着丰富的线下物料印刷制作经验,只是来我们公司后基本都是线上物料设计了。我鼓励她今年要给我们做一次印刷技术的分享。

回到《格》这本书,收到的时候当然也是专门挑了休息日很郑重的拆封——呃…前面说的那些我的经验仿佛和这本书产生连接一类的话,到此一笔勾销吧!这本书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太高深,不是我等外行一下子能领会的,甚至都不知道从何领会。

春节假期就计划读起来。以我对随机波动三位主播阅书广度和深度的认知,我预判《格》阅读难度很大,但是每天读一篇,总是可以读完的,总是比什么都不读要强。

很快就读到讲围棋博弈的那篇文章:两位日本棋手正在胶着的比赛博弈对局中陷入深思,然后那颗原子弹爆炸了,门窗破裂,棋子纷飞,一位棋手趴在棋盘上,一位棋手震飞到屋外,而十公里外瞬间成为废墟。这段文字被我猝不及防的读到,立即在我脑海里幻化出图景来。我放下书深吸一口气,内心着实震荡了——从未从这样的角度去想过原子弹爆炸的威慑力。这段文字让我彻底放下“这是本高深难懂”的书的防线:读不懂不是我的问题,是故弄玄虚的文字的问题;而这本书里至少有好的文字,是朴实的文字,是可以和读者产生共鸣的文字。我依然读得很慢,但阅读体感上并不难,而且我想每个字每句话都好好体会。

节后上班再次拾起这本书就是今天了——冰雪冻雨灾害过后的第一个放晴的周日上午。我冲好了咖啡,重新打开了这本书,开始阅读关于日本画中格子衣物的文章。这一篇采取了新的工艺去呈现文字,很有意思。也许是阳光太灿烂,房间温度适宜,心情轻松,眼前的文字和承载它们的纸张颜色背景完全融合为一体,让我陷入愉悦的体验中。此时不必在意作者引了哪些经据了哪些典,为什么用这样的工艺技术呈现,就享受这样的体验就好。虽然最后我还是辟出一点点小心思,认为设计师们一定反复设想过不同场景,测试过不同设计带来的阅读体验差别,最终选择了现在这样的呈现;就像我们团队自己做产品或设计,一定会考虑用户在整件事中的动线,而不仅仅只是表面静态上的“好看”或“合理”。

于是我这才生出了想送你一本的想法。这本书的排版很艺术,但是字够大,所以阅读起来比较舒适。我只喜欢在有阳光的白天捧起来读,目前来看就只有放晴的周末了,而这样的日子心情愉悦的概率也很大。希望你也能感受到同样的美好和愉悦。

——from 2024.3.3 冰雪过后的一个大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