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沃尔玛又买到了一个老字号的好物,德华年糕。
这真的把我带回到儿时的记忆。小时候每逢星期天爸妈会带我去吃一顿好的过早,民生甜食馆的三鲜豆皮和糊米酒(其实热干面是我大学时才爱上的,小时候并不喜欢这货),后来我们家简称“豆皮糊酒”,有次我一激动说成了“豆酒糊皮”,这个笑话一直被拿出来说了很久。不像现在遍地丛生的野民生,那家六渡桥附近的是很正宗的民生甜食馆,糊米酒是招牌就不用说了,其实豆皮还是老通城的强,但离我家比较远,民生的也是不错的。去民生过早意味着要起个比较早的床,但是任何早餐时间那里都是满座,一般我爸妈去买票等食,我找座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站着吃一阵才有一个座位,匆匆吃完了就走人。环境自然是典型的中餐环境,油腻腻的桌子和吃剩的碗筷纸巾,边吃着旁边就走来推着馊水桶的阿姨在你桌子上收拾碗筷然后用油腻腻的抹布乱抹一通,还有不少叫花子等着收你的残羹。饶是这样,也没人在意,因为都抵不过美食的诱惑。
说了半天好像和德华年糕无关,嗯……
其实当时除了民生甜食馆外,还有一个“上馆子吃过早”的地方,就是老会宾酒楼。也在同一条街上,我一般就吃豆皮。那时候这种馆子叫花子都很多,但老会宾的最猖狂,简直就是站在旁边盯着你用完餐,第一时间把你的盘子里的剩食捞走。我就经历过一次,一盘豆皮还没吃完,只是中途休息一下抬起头做了下放筷子的样子,说时迟那时快,肃的一声我面前的豆皮就被之前还在一两米远处的叫花子给掠走了,只剩盘子在原地打转,以及我惊得呆掉的脸,举着还没有来得及放下的筷子。打那以后,只要一盘豆皮放我眼前,我就埋头一口气吃完,不吃完绝不抬头。
好像还是和德华年糕无关……嗯……其实我记忆中,德华年糕就是在老会宾那儿卖的。每到吃年糕的时节,老会宾就会开一个小窗子卖德华年糕给排着长队的人。但我刚摆渡了一下,好像专门有德华楼来卖德华年糕,不知道是不是我记忆出错了——对于认路认地方这一点我是完全没有自信的,但即使如此这两栋楼还是挨得很近的。对于我这种爱吃糯食的人来说,其实什么年糕都一样,吃不出什么所以然。但每年家长必去排队买回德华的年糕,自用或送人,一条一条摆成井字型或者田字型,搭成四四方方的一堆,看着就令人满足。如果是刚买回来还冒着热气的,我都可以光口吃一条。加上那时候最大最大的明星就是刘德华,吃着德华年糕总觉得跟大明星有些沾亲带故似的。
最近一段时间,武汉地铁江汉路冠名周黑鸭的事儿闹了一阵。其实在去年,就有清华某楼冠名真维斯楼的新闻,这种事真是事不关己的时候完全无法体会当事人的心情。比如当时清华学子愤然反对的时候,我就抠着鼻子想,真敖娇啊,不就是一个上课的地方么,给你钱就行了谈什么文化不文化?而轮到在我记忆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江汉路冠名周黑鸭时,就算我这样一个没有故乡情结的人,感情上也有些不能接受。这事儿终于是取消了。后来我又看到有网友调侃,说以后武汉的站名都用吃的代替的,什么蔡林记XX站,谭言记XX站,老通城XX站,小桃园XX站。我猜这网友大概不是老武汉人。周黑鸭火起来大概也不过五年时间吧,能跟这些百年老牌比么?完全就不能相提并论!老实说万一叫了“蔡林记.江汉路站”,我也不过笑笑而已,绝无牵涉到感情什么事儿。
看来文化这玩意儿,是真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