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正儿八经的’ Category

[转载]麦昆之死分析

星期三, 6月 23rd, 2010

转载两篇文章,关于鬼才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的自杀,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写得分析文章。第一篇可能偏McQueen本身的分析,但第二篇便具有普遍意义了。

设计鬼才为何追随妈妈自杀——麦昆之死分析…

做一个不合时宜的人——麦昆之死分析之二

作为一名不具备专业知识但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我看和转任何文章,并不说明我认为它们表述的观点是对的,只是认为那是一种观点,一种被专业人士论证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信的观点。

台湾综艺节目也可以看得哭

星期四, 6月 10th, 2010

今晚谁当家100513,100604

特别是第一个,看得眼睛都哭肿了,搞到现在还不能睡。

什么低潮自残自杀人生没有意义,到现在走出来。

多少也看到自己过去的一些影子和可以预见的一些未来。

再转一篇啦

星期五, 5月 28th, 2010

我的收藏夹里有一系列博客,几乎每天都会轮番看一便,和菜头的槽边往事也是其中一个,当然是在没被墙之前。后来被墙了就看不到了。再后来,我在公司又可以看到了,为什么呢?照和菜头说的,虽然那面墙很厉害,但致力于网络建设和发展的工程师们更加厉害,他们开拓出了IPV6,使得使用新技术网络(比如我们公司)的网民能在新的世界相聚。所以我很喜欢他每篇文章末尾的签名:鲜花总会长出来,不在墙这边相见,就在墙外面思念。然后我就Email订阅了他的博客,以便我在一般的网络中也能通过Email看到,这里是订阅地址

至于和菜头,我不认识他,没搜过他,我对他所有的认知都来自于他的博客文章:大块头,胖子,三十多岁,未婚,毕业后在昆明从事了好几年公务员性质极其轻松的工作,因为看得到自己二三十年甚至老后的生活,辞职后去了北京,目前应该是自由职业吧,喜欢网络,喜欢写博客——如果有人通过搜索发现了这段文字。我并没有看过他的每篇博文,但很多篇会产生共鸣,只觉得他不是一个愤青,他是在讲道理。如果有人看到这些文字能和我一样有些触动(今天看到冯冯同学的MSN签名引用了昨天转载文章里面的话),那么我很愿意当这个传递者。

======以下是转载的分割线======

新人报到

Posted: 23 May 2010 06:30 AM PDT

从南到北,各种校园里的各种花都开了。每年花开的时候,一批批新人流着眼泪离开学校,怀着憧憬或是恐惧,步入社会。本质上来说,中国人都是厦大毕业生,从小被吓到大。你的长辈,你的前辈会向你讲述许多恐怖的事例,附加无数条规矩,这里面一小半是因为爱你,一大半是为了证明他们的今天是多么牛逼。

社会和学校相比,真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地方。一年到头,只看见学生走出校门,没见过几个职员被吓回学校的。许多人喜欢把职场描述得跟战场一样,把社会形容成吃人的丛林一样。那是因为他们胸口没有勋章,所以要冒充战士。他们的生活太过平淡,所以幻想自己是钢筋水泥丛林里的泰山。

我工作了13年,认识一堆各行各业的朋友,见过许许多多的职业人和企业主。总体上来说,整个社会是由普通人构成的。也就是说,无论你去哪里工作,你周围的同事在智商上比你的同学们略低,才能上相差无几,唯一的不同是个人嗜好会丰富许多。绝对不会因为初次进入社会,就会觉得自己是在和一班天才在竞争。相信我,天才们每天要考虑股票涨跌、孩子入托的问题,还不如你简单纯粹。

甚至可以把社会看作是校园生活的延续,太阳底下无新事。在学校,总有些学生是老师特别喜欢的;在公司,也总有些职员是老板特别肯定的。在学校,总有些人为了进学生会,承包学生舞会、娱乐部一类的事情而起的纷争;在公司,也总有人为了更大的权力、更多的收入而彼此攻讦,大打出手。在学校,总有人不好好学习,但是不耽误拿奖学金,获得保送的机会;在公司,也总有人永远过得很清闲甚至有点无聊,但是拿的钱不比你少。

所有这些,并不吓人,也并不复杂。你在十六年的学生生涯中所见过的事情,在职场里也会见到,只是它们会变幻一下形式而已。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无非是在学校的时候,你可以不用在意老师喜不喜欢你,能不能进学生会,拿不拿得到奖学金。而进入社会,大家都很在意能不能升一级,多拿一点薪水。对了,还有一点不同,是人们的性欲现在有了兑现的机会,这和学校里不大一样。

就这么看下来,所有人在乎的只有三件事:

1、你有没有阻拦我升职
2、你有没有妨碍我赚钱
3、你有没有抢走我心爱的人

只要离开这三件事,人人都是好人,也易于相处。可以这么去理解:即便社会是一个人人自危的丛林,每个人也不会倾向于随意暴起袭击别人。因为提防别人是件很累的事情,没有太多富余的精力去作战。经常喜欢作战,就容易被别人从背后下刀。所以,整体上应该是和平稳定作为主基调,偶尔爆发冲突作为余兴消遣。

那会不会有坏人?当然有,从幼儿园时代就有这样的人。但是以往的说法是,社会里遍布这种坏人,他们每天除了暗算别人之外,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这当然不是真的,如果一家私企里这种人占到大多数,那么它距离破产就不远了。这种说法和遥远的记忆有关,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人自危,每个人都可能是告密者,也可能是被告发者。二十多年前到十多年前,事业单位里上升通道有限,工作清闲,大家也流行玩这种游戏。现在大家都忙着赚钱当房奴,这样的局面就很难再出现了。但是,凡是那些升职靠年头,工作很稳定的地方,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存在。就像是关在小圈子里的狗,没有出去的机会,每天有定点投放的食物,那么相互撕咬就是他们唯一的乐趣。不过,既然你选择了安稳,那你就应该承受这点不便,不是么?

也许的确存在格格不入的可能,去到一个地方,觉得怎么都不舒服,什么人都在和你做对,被排挤、打压、歧视。如果你去到任何地方都是如此,那么你应该去看医生。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大可以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大家都喜欢你,也欣赏你的地方。这是今天高风险社会的福利,它提供选择。不像过去,去什么单位就像是一场不准离婚的不幸婚姻,再怎么不爽都必须苦苦熬着。

而且,今时今日的职业人越来越多。职业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保持好大家彼此之间的距离,他不会爱你,也不会特别关照你,更不如特意去修理你。对于他来说,去任何公司都只是一份工作,他努力把这份工作做好,对得起这份工资。他没有兴趣打探你的生活,了解你的想法,你和他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能够合作或者不能合作。如果你能够做好你的事,能够和对方合作良好,那么你就会赢得尊重,无论你是个新人还是资深人士。所以,别人专门害你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会影响他赚钱的速度。简单说,你作为一个新人,不值得别人浪费时间。

总体上说,社会并不可怕。人们固然不会相亲相爱,亲密无间。但是也不至于吃饱了撑了,天天相互暗算。会有竞争,会有倾轧,但是烈度不比竞选学生会会长强到哪里去。也会有不公,不义,但是大多数也停留在暗箱操作保送研究生的层面。相对来说,社会里还是好人多一些,尤其是对于新人来说更是如此。毕竟,年轻人的前途不可限量,无故伤害自己未来的上司不是件明智的事情。

对于新人来说,最应该担忧的事情人们却根本不说。社会凶残,同事凶猛,那都是屁话。而你所处的行业未来十年会如何,你所在的公司在行业内地位如何,很少人会去想,也很少有人和你说。这事比社会多么残酷要重要得多,因为如果你身处一个夕阳产业中的末流企业,十年后当你组建家庭,为按揭和奶粉钱疲于奔命的时候,突然失去工作,而且无法找到其它行业里的职位,那才是最让人恐惧的事情。

一个诚实劳动的人,一个有技能的人,一个愿意加班工作的人,不会在社会上混得太差,除非EQ过低。但可怕的是,整个社会在急速发展,各种行业起起落落变化剧烈。如果没有把握住大时代的脉络,这就意味着你过往的努力、你的勤力、你的奉献,可能会一下子变得毫无意义。所以,与其去担忧可怕的社会,不如多想想快速变动的时代,以及你在十年二十年后的位置。

去报道吧,然后在几年后把实话告诉给学弟学妹们。

GOODBYE

星期六, 3月 13th, 2010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阿水下午发条短信给我,说这里要关闭了。很惊讶也很难过。翻到最后一页就知道我在这里絮叨了多少年。这样的感情不是说“现在免费博客这么多随便再注册一个”就可以替代的。更别说关乎用户使用感受一类的实际问题。

为了维持备份这段备份时间网站的运营,大家点击shineblog的时候会跳出广告——实际上我已经觉得广告过多了。再一次觉得难过,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

新家还没开找。但我点击了几个博客,貌似大家都把家搬到fc2去了,包括阿水。我还没定,不知道那些地方好用不,老实说我既不想用默认的版面但也没什么心思去弄新版面。

那么新地址再通知吧。

【转载】送给已经/即将三十岁的你

星期二, 2月 23rd, 2010

我从来不转载别人的全文。只是,有些地址国内访问不到么。。。

===============================================

收假日

春节的代价沉重,休息一周之后连续上七天班。就像是一笔锱铢必较的生意,抠抠索索借给你七天,然后立即连本带利收回去。想一想,越发觉得是生意关系。除了纳税,在各种公共服务上交各种钱,个人和政府彼此之间似乎根本就没有任何别的关联。它只有要钱的时候会想起我,我只会在遇见各种人为麻烦的时候想起对方的存在。

放九天假,十天,会有多大的危害?这问题我每年都在Blog上问一回,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过答案。只看到每年都在拨拉日子,X月X日的周末公休提至X日。似乎这不是假期,而是民众想占便宜,得提前防着一手。我个人喜欢这种人际关系,防贼心态利于彼此健康成长。

放完假之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打从今年起,80后就开始集体跨入30岁,一茬接一茬三十而立。我自己进入三十岁好多年了,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四十岁面色苍白,浑身颤抖。不知道弟弟妹妹们感觉如何?领带垂下来,裤链拉上去,腰带紧一紧,眼看就要作为大牲口在社会里被玩命用,号称“社会中坚”了。

很多人怕是会惶惑,觉得“三十而立”究竟是个什么“立”法?值得高兴的是,根据我的经验,起码三十而立暂时还不需要伟哥帮忙。中国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人生以35岁作为分界。35岁过完人生的一半,此前不妨瞎打乱撞,胡吃海塞,随心所欲做个自了汉。反正年轻就是资本,不怕犯错,不怕陷阱,等到35岁之后再慢慢修正。不过,正如春节的心要到正月十五才能完全收回来,因此就得从今天开始正式收心。那么“三十而立”也是相同的道理,35岁之后步入人生较为稳定的轨道,我们在30岁的时候敲一记警钟,意思是打从这里开始,要稍微收一收,想一想今后的路怎么走。毕竟人生不是CD机,到35岁就立即自动换成B面。

现在的问题是:平均寿命到80了。。。。。。人生的一半时40岁,而不是35。也就是说,大家凭空多出来5年时间,可以继续玩,继续造,继续放松缰绳,让心猿上树,意马驰骋。说出这句话,大概很多人感觉会一下子好了许多,仿佛生猪听到出栏时间推后。没错,活的时间是长了,但是工作还是到60岁退休,性能力高点还是在18岁,个人的创造力黄金年份还是在30多岁这一段。这些事情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它们同样地决定了多出来的人生最后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生活质量。所以,三十还得立一立,不管勉强不勉强,高兴不高兴。

当我三十岁的时候,写过一篇《三十述怀》的Blog。里面写了几点对自己的希望,现在翻出来和大家一起再看看:

1、事业不等于是做官或者赚钱。大部分的人无法在事业中获得成就感,所以事业不过是糊口的活计,没有必要看得太重。不要过到把糊口的事变成生活里唯一的事,那样就太悲哀了。天天十点才满身酒气的回家,权位和金钱救不了自己的肝,保证不了自己的孩子不会由于缺乏管教而成为一个废人。人世是公平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要偿还的。不要用前半辈子的个人努力,为下半辈子不停买单。

2、家庭生活应该放在生活的首要位置。工作谁做都是做,但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去了就不再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家人会为你而牺牲,只有家人可以信赖。只有他们会对你有耐心,会为你付出而不计算成败,会为了保护你而背叛任何法律条文和人生信条。家庭是唯一的堡垒,唯一可以进门就脱光衣服躺下睡着的地方。没什么事比周末的家宴更重要的了。

3、健康是人生信用卡的担保人。它比美貌、财富、智力、权位都重要。没有人能在病痛中依然欣喜,没有人不在病痛中度日如年。在病中人才能意识到自己是如此脆弱地存在这世界上,会想到健康的重要,会想到要善待自己。但令人遗憾的事,往往人一旦痊愈就忘记了在病中对自己的那些承诺。

4、不值得在女孩子身上浪费太多时间,尤其是漂亮女孩子。要明白一件事:如果要以结婚为目的的话,性格和品格比美貌重要。容颜总会老去,而维系人与人之间最为稳固的连接是对性格的欣赏,和对品格的信任。不要和一条发了疯的狗一样,不停地追着自己的尾巴咬。凡事皆有时,该出现的人总是会出现的。相信爱情,相信缘分。爱情永远应该是件美好的事,不应该有任何的勉强,任何的违心之处。永远,永远不要将就。亚瑟没有拔出石中剑的时候,谁不觉得有血肉之躯拔出那剑是件荒谬的事呢?

5、趣味是唯一值得追求的事情,比事业都重要。人世因为工作而不堪其苦,说“劳动最光荣”的时代里每周工作六天,周日半天义务劳动。这样的生活里若没有点什么值得追求的乐趣,现代社会和奴隶社会并没有任何不同。不计算得失,只因为喜爱而去做的事情,往往能发挥一个人的最大潜能。所以,千万不要把工作和兴趣变成一体。那样一来,人生唯一的一点滋味都丧失了。

6、不要看电视,尽量不要看报纸,而是要去看书。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句话是真的,最低限度上能分辨出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而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在教导一种很坏的人生,让你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一房子的垃圾,还因此觉得自己格调不凡,与众不同。所有限量版的产品没有一样是只有一款的,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去看电视,不看广告,不读报纸。

7、 永远不要相信报纸上的话。昨天你相信了它说“不要持币待购”,那么今天你就会发现你12万买的夏利目前只值2万。

8、 信仰的作用是塑造一个更强大的自己,所以你能向你自己恳求帮助。

9、 不欺骗自己是最难的事。

10、 不要欠别人钱。

发现还好,这十条我基本上都还真做到了。写下这些话的三年后,我重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和三十岁之前相比,我认为我过得更加辛苦,自己也倍加勤力,但是,我也因此快乐了许多。担当会有压力,担当会很劳苦,可也正因为这样,当你深深地卷入生活,为沉重的磨盘碾压挤榨,你也才深切细致地体会到生活的每一道纹路,每一重滋味。知道这些,自己的生命也才有了重量和质量,认识到自己原来可以承受如此之多。而且在承受之与,还能顽强地开出花来。

因为重击而知道自己面庞的形状,因为跌倒而知道自己身躯的分量,因为承重而知道自己内在的小宇宙有多么强大。三十岁前认识世界,三十岁后开始认识自己。在这忙忙碌碌一年即将开始的收假日,你准备认识自己了吗?

引擎

星期四, 1月 14th, 2010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觉得自己的人生如一坨屎的时候,还是只能靠励志日剧消愁。

前几天在看《料理仙姬》,这几天在看《Engine》,迅雷里还列着几部,都是老日剧。老日剧(也不老,以05年为中心向外辐射)虽然不都是经典,但每季都有耐看的作品,不像现在,喜欢的明星是我撑下去的唯一原因。

今天发现博客大巴解封了,于是我很多精神食粮又回来了。我自己在的阳光博客也被封过一个晚上。我姐第一个发现的,告诉我,让我找别的地方写,要不然我憋久了没地方发泄。可写博客从来都不是我发泄的渠道。我发泄只有两个方法,第一是哭,有对象时可伴随神经病似的喊,视对象熟悉程度调整神经病发病轻重;第二是看片子,我移动硬盘里长期存着成长的烦恼、野猪、ANEGO三部低落颓废时看的片子。前几年还会听歌,主要是谢霆锋的几首苦情歌,越听越郁闷,不过那时候信奉的是把自己越整越苦苦到极致也就乐了。现在戒掉了,我这把年纪还是少挑战点极限比较好。

但无论如何发泄方式里都没有写博客。我最先写博客真像个记事本,后来才开始扯家常,越写越习惯,现在就真的成为一种习惯了。之所以要坚持是因为写东西是个好习惯,它能训练人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虽然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唧唧歪歪——有多少人有耐力一唧歪就唧歪几年呢?而且我认为一定有的吧,跟我在某些地方有着共鸣的人,收藏夹里藏着陌生人的博客,花好几天时间从头看到尾,跨度好多年,然后一直关注,却从来没留过一句话。

非典型性鸭经

星期六, 10月 17th, 2009

总成绩:6.5
听力:6
阅读:8.5
写作:5.5
口语:6

总分比我想象的高,我估着5.5~6的样子,但没想到跛脚这么厉害,那干脆把写作再拿0.5给阅读好了,满分比较炫一些。之前答应嘎嘎写个鸭经,虽然好像也没有什么经可让人学习=_ =

作为一名在职人员,准备这些考试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八九月是我入职以来最忙的时候,上班几乎全部泡在实验室里,让我下班做完家务后,还专注于学习,我试了几天后,发现是不大现实的。那段时间我晚上基本没有上过聊天工具,并不是在学习,而是流连于天涯和淘宝,在天涯看衣服帖子,到淘宝买衣服,这是我解压和逃避现实的方式。

复习主要放在周末两天。材料就是《剑桥雅思》1~7。文本和听力MP3全部网上下载,周六偷偷去公司打印,某次很不好意思的用完了两叠新拆的A4纸。实际上因为时间关系我只做了4,5全部和6的G类部分,不包括作文和口语。

(更多…)

告别裙衣飘飘的夏天

星期三, 9月 30th, 2009

明天回家,准备打包一批夏天的衣物回去,因为再次返杭十几天后,我就要过冬了。

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在我过着史上最宅的夏天的同时,我的裙子的数量却达到了史上最高,其中淘宝来的只是寥寥。大概就在我仅有的几次逛街中,每次都会拎点裙子回来。粗略数了下,连衣裙17件,半裙大概8、9条,绝大多数都是夏天的。本来想搞几张全家福,在我的手哆嗦出了一张模糊的照片后,相机彻底没电了。

夏天穿裙子真是太方便了,既凉快,洗衣服的件数也少。但是很遗憾的,有几条我很喜欢的裙子,只出场了一两次,实在是衣服太多了,轮不过来。可能有人觉得我在显摆。嗯,我是在显摆。当一个比你小许多的MM,今天看见你穿裙子,喃喃的说我也要买裙子;明天跟你说,你又穿了件新裙子呀;后天说,你的裙子好多啊;大后天干脆怒了,问,付XX,你到底有多少条裙子?于是我很淡定的望天思考了下,慢悠悠的吐了几个字,嗯……下星期应该还有吧;下星期她说,你到底完了没,我说,嗯,下星期还有……你不知道,在我平静外表下,那颗爽翻天的心。(omg,彻底老女人的心

07年夏天去上海出差的时候,买了第一条连衣裙。白色的,很可爱,直到现在我也十分喜欢。当时就和我姐说,想买条连衣裙,于是我们试了一些,终于看到这一条,700多,打折后500多,就是薄薄的白色棉质的裙子,这么贵,我也买了,虽然放到今天来说,我绝对绝对不会买,但当时的想法就是,终于在上海找到一条我穿得下的裙子了阿!08年继续,买了条乍看是草莓实际是番茄的裙子,我也很钟爱,还有条绿裙子,那不是一般的绿,是特别的绿,绿得基本第一次见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说,你好绿阿,其他的就是延续可爱风,直到那年最后一条,是个宽松随意的吊带,外面有个小罩衫,是同美女邓和嘎嘎一起逛集美堂买的。我不太相信我能穿这种,但她们两一直怂恿我去试试,我试了就买了。160,店里灯光比较昏暗,后来穿了几次发现,料子其实有些稀,细节方面都比较粗糙,换今天我同样不可能花这么多钱买,但我感谢她们让我尝试了和之前截然不同的风格。于是今年,除了寻找颜色纯度高的单品外,我给自己买了一堆吊带和裹胸。这类东西,胖人穿了容易成孕妇,所以要好好挑挑。裹胸还好,因为胸那里有很宽一段的松紧带,可以挡肚子,吊带要小心,腰线那里也要选宽点的,裙子别太泡,否则铁定大肚子。其实我有买到失败品,不过也不管那么多,花了钱就穿出来。相应的也买了一堆短袖开衫。

我的家人都知道,我以前都是以艰苦朴素不讲吃穿闻名于全家的,所以现在弄出这么一堆衣服,对我来说实在是值得拿出来说说的事。以前很胖,很多衣服不敢穿;现在也没瘦,但敢于去尝试我觉得美或者流行的东西。最近一次失败的尝试,是好几个月一直流行短牛仔外套,淘宝上的尺寸都是小小的,终于等到一件尺码合适的,下手了,最后发现不合适,显壮,立即转手卖了,也没亏不是?有时候因为不自量力的尝试而显得很雷(当然我自己不会觉得雷),但又没怎么样,宽容的人总是宽容的,喜欢说闲话的人也总是会找闲话说,我耳塞一塞,麻都听不见。

写到最后,要感谢我姐,我妹,嘎嘎,美女邓(虽然你很土阿你很土……)。

烤鸭现场集锦

星期六, 9月 26th, 2009

一)城里的帅哥还是多阿。尽管客观来说他们之中可能大部分都只能算是普通,但是考虑到我一直从事的职业和我所处的地域,刘姥姥进大观园了饿!双唇干涩,只好时不时拧开矿泉水盖子补充两口水。

二)结果就是,尽管在进考场之前上了两次厕所,还是在听力没开始之前,开始了憋尿。

三)做真题的时候一直是歪着斜着躺着敲着腿做,上考场得认真趴在桌子上做题,眼睛不太适应,觉得文字在不停的晃。

四)一小弟弟跟另一小弟弟说,没想到听力只念一遍,什么都没听见就完了——你是不是阿,钱多得烧包?

五)瞥了眼旁边MM的身份证,比我小整整10岁。我不得不承认,第一次亲眼看到人身份证上写着199x年时,还是很SHOCK的,继而不禁想到如果某天看到人身份证上写着200x年的时候……

六)口语考官真是一个比一个吨位惊人。

七)我的口语考官不仅吨位上震慑了我,她鼻梁中间还长了个不小的肉瘤。整个口语过程,我都分了一些心思在研究,到底是她用鼻梁架住了眼镜,还是用肉瘤撑起了眼镜。

八)“你平时看电视吗?都看些什么节目呢?”
“我呢,说实话,不看电视好多年了,我都用电脑。”
“那你说说你最喜欢看什么频道什么节目?”

&*#)#&*¥&#(*( 我不是说我不看电视了么?!没办法,只好说看CCTV的新闻节目和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其实哪个都不看。

以上,各类杂七杂八的碎碎想法,充斥了我的整个雅思考试。尤其是和如此多的菁菁学子(当然也有少量大叔大妈)一起参加正规考试,而我又可以以一种不太在乎的旁观者心态(我自己的要求很低)看着他们在考前几分钟还抱着书做最后的一搏,口语时像狗仔队一样在电梯前蹲点以获得题库,这让我很兴奋,兴奋得很难集中精力去看我自己的题。

听力没我预料的难,而且阅读最后一篇和听力最后一篇竟然都是讲的地图制作,作为真实的科学性文章,一些信息没有重合是不可能的,我就在听力听到一个不懂的单词,在阅读中挖了一个类似读音的填上去了。阅读比我估计的难,主要是我太爱走神了,句子读个两三遍都进不了脑子。作文谢天谢地写完了。口语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我不太喜欢口语考试,明明对面坐着一个人,而他对你说什么基本没什么表情回应,这很傻。

考完后一种很莫名的感觉。找了个男同事一起吃晚饭。吃完饭发现他停在餐馆前的自行车被偷了=___=

关于鸭的闲扯(I)

星期日, 9月 6th, 2009

本周雅思复习效率真是低下,做不进题。干脆写点东西好了。

目前阅读部分已经比较满意了,但是听力依然很龊,基本属于思维和录音进度错位的程度,听着听着就不知道它说的内容还停留在这一题还是已经奔到下一题了。作为逻辑思维的训练,我稍稍分析了下听力停滞不前的原因。

一、英式口音和美式口音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一个舌头直来直去,一个舌头绕来绕去。我以前没觉得这两种英语有这么大差别,学校里学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类型,可能偏美式,但并不典型。直到我去学托福,才算接触了纯正的美式英语。当时也挺不习惯(比如觉得can和can’t是一个读音),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美剧和美影的洗礼——因为当年学习而保持下来的习惯,我只看美国演员演的美国片——现在听美式英语,依然听不太懂,却是如此的顺耳。现在又让我突然大量的听纯正的英式英语,觉得反差很大。

其实这种发音上的迥异,在我复习之前已经遇到过了,就是我看蕾妮·齐维格的《初来乍到》的时候,后来我又看了她的两部《BJ单身日记》。一开始,我以为是女主为了配合那种傻大姐般的性格才那么发音的,生硬的吐词和停顿,驽钝的感觉。后来醒悟到原来是英式英语。

反正我现在听得挺不习惯的,经常在关键词上让我混乱,最严重的是,拿着听力原文对着那句话,反复的听,也听不出那个词,进而怀疑答案有误……

二、对于内容的关注点。

刚开始准备复习的时候,嘎嘎跟我说,其实我们的听力不弱,外国人说什么我们基本都能听懂。我不以为然。现实中听外国人说话,和做听力考试,至少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两种思维模式,而且并不局限在英语,汉语也是一样。

我猜可能是因为我打小就注重理工科方面的原因,需要和一些比较精确的数字或者信息打交道,而我并不信任通过听别人说这种途径才获取精确的信息,不管是以前听老师讲课,还是现在听专家培训,我最好的收获就是听懂了他们在讲个什么事,大概是什么过程,至于一些准确的信息,如果我需要,我只会找并只会信任白底黑字的文档。我认为大脑应该有个区域是管理这样习惯思维和行为的,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所以当我听听力的时候,我很倾向于注意到,原来这段话是在介绍一部新车,谈到了它的型号、颜色、容量,至于具体什么型号什么颜色什么容量,等我需要的时候再去查吧。

而听力考试,就是要求你第一次就关注到这些精确的信息,你可以搞不清楚两个人对话是个什么主题,但你要听清楚电话号码,门牌号;你知道它在谈新车的型号颜色没用,你要说出是什么型号什么颜色。这对我挺痛苦的,我连这样考汉语都觉得别扭,更别说英语了。

三、听力差,还懒得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