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有钢琴课,被招呼去早点上课,大概排在我前面的小朋友请假了。去了发现老师正在作曲,是她一个朋友写了一段词,让她帮忙谱曲,她写了一段,然后打电话给朋友让她听。老师一边歪着脑袋夹着手机,一边就弹起来了…………
乐理里的和声,是音乐中的科学,它研究了哪些音放在一起,无论怎么组合,就是和谐悦耳。我老师曾给我演示,右手只按一个do,或者re,或者mi,左手弹配套的和声,总共就三四个音的组合,无论怎么弹都很好听,都好像在咖啡馆酒吧里听到的那些钢琴演奏!看得我真是目瞪口呆。实际上那些即兴演奏的人,也就是摸熟了这一套东西,随时都可以弹出优美的旋律。这就是之前我说的音乐中的套路,说莫扎特的时候说过。
其实一边在学钢琴,一边在听西方艺术史的专栏讲到音乐的这部分,发现就好像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一样,很多都可以对上来。
比如在讲到莫扎特时,说他的音乐非常典雅优美,几乎很少有大起大落,那么反映到演奏上,就是不会到处跳,去找音,都是连贯的爬音阶,对外行来说应该是简单的。然而正是因为谱面上的简单干净,让弹奏毫无技巧去掩饰,完全倚靠基本功,靠时间扎扎实实累计起来的基本功,这是非常难的。这一点我有非常大的体会,爬音阶一直到现在都是我认为最难攻克的难点,这不是说你练得熟不熟可以解决的,那种手指的灵活性,对力度的随意掌控,纯属是对身体肌肉物理性的开发。
比如还讲到有些乐器比如钢琴、小提琴,最好从小孩开始就学,倒不是因为小孩脑子灵活,而是这些乐器需要肌肉记忆。对于钢琴来说,肌肉记忆的意思差不多就是闭着眼睛盲弹都知道每个音在哪里。我现在很多曲子也可以大部分时间看着谱而不看琴键弹,但那只限于离得很近的几个键。比如mi到so,中间隔了一个琴键,我不用眼睛看,手指也能算到距离准确按下,其实这也是肌肉记忆,就是比较简单。大量的音程距离较远,甚至跨八度跨两个八度的快速弹奏,是没办法靠眼睛找音的,都要靠手的肌肉记得,就是大概移动那么远。这种肌肉记忆的训练,当然是从小孩练起最好了,道理大概等同于练体操。对于成人来说,就挺难了,具体对于我来说, 最为明显的,就是很多曲子结尾处弹完一串旋律后,最后一个音常常是八度开外的一组和旋,要重弹,以告诉别人这首曲子完了。我基本每次都要找半天位置,十分搞笑。
还有比如,讲到小提琴属于弦乐,通过揉弦这种技术,可以让乐曲连贯有歌唱性,而钢琴是一种打击乐器,音和音之间是断开的,本质上是无法连贯的(通过踩踏板和技巧可以改善这个问题)。但是很多演奏家在弹钢琴时,也会做出好像揉弦的那种动作,在琴键上揉一揉,实质是不会产生连音效果的,但是在演奏家的念想里就好像增加了连贯性一样。我心想不是吧?!因为不久前我在弹默克尔的《蝴蝶》,大量的跨八度的和旋,我说我的手不够大没法弹得连贯起来怎么办呢?老师说,用意念去连!我喷了想她在开玩笑吧,结果居然她是认真的。用意念去连,我想也就是一方面是通过强弱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手指的一些微妙的小动作,让虽然明明是断奏着弹的旋律,听起来也是一整个句子的感觉。(还需要更多领悟)
我觉得这些都挺有意思的。艺术课中还有一大部分是绘画,我琢磨着是不是应该也去学学画画,就能感受到老师说的那些伟大画作的精妙之处了。(但是本人画画实在太烂烂到令我没有兴趣了……)
扯回来。上课上得好好的,突然她非要在我手上印一只蝴蝶,夏天的时候有一次被她在大腿上印了只小熊。因为这边主要是小朋友,所以她买了很多贴纸小饰物玩偶玩具。不过这只蝴蝶真的蛮漂亮,回家后越看越喜欢,干脆把指甲油也涂上了。寒冷的冬天这些小物令人心情很好。
上个月有机会参加了雯画室举办的妈妈班,上了四节课,画了两幅油画。感觉在老师的指点下,还是很开心的,如果下次有非工作时间的班,通知你哈。体验下
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