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的一部美剧《大小谎言.Big Little Lies》——提示:以下有部分剧透。这部剧由两位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瑞茜·威瑟斯彭加持,还获得了艾美奖,一共7集也不长,比较推荐。
片子里有一条主线,是妮可·基德曼的老公经常打她,打完了又求她原谅,对她好的不行,说白了就是某一类家暴男的典型模式。妮可·基德曼催眠自己说这只是他们之间爱情的方式很激烈而已——那当然,她在结婚成为家庭主妇之前,是赫赫有名的大律师,人美地位高无数追求者,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承认自己是家暴受害者呢?后来去找心理医生也只是以婚姻咨询为目的,结果被心理医生看出真相,妮可·基德曼还狡辩说并不是只有他打她,她也会反击也会打他呀。心理医生也不跟她叽歪,直接说我们现在来商讨个解决方案,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偷偷的去找一个房子,备好一段时间内的食物和生活用品,都准备好后赶快带着孩子消失掉。
妮可·基德曼虽然一边说心理医生你太不专业了,一边自己也动了心开始偷偷找房子。直到她发现她儿子也潜移默化的在学校成了欺负同学的霸凌,她才觉得事态严重了必须消失。具体过程就不多说了,反正被她老公发现了,但她逃脱了单独相处的险境,跑去跟她几个女朋友说。她老公发现那几个女朋友都保护妮可·基德曼,气疯了,把她和她朋友们往死里打。这几个女人最后一起收拾了这男的,才最终于解脱。
在这片子里,妮可·基德曼和她的朋友们是幸运的,也是少数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打第一次还没有跑的话,这类人极有可能是低自尊的,儒弱的,逻辑混乱的,她们会被打一辈子甚至打死(这种社会新闻也看了不少了吧)。而试图帮助她们的朋友,也会非常危险,因为男方是个极有控制欲的人格障碍者,他视女方为他的猎物,他可不会想让猎物死,但是如果有人帮助他的猎物逃跑,那他愤怒到起杀心那是分分钟的事。我们没有必要去讨论这些性格的成因,我就告诉你,这就是一个模型。
嗯,我说的其实就是江歌案。我这两天通过王局的局面把庭审过程看了一下,其实主要是对日本的庭审制度比较感兴趣,这个稍后再写一篇。从这个悲剧中,我们要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别说跟刘鑫这种人做朋友,根本就是要远离这种人。你去帮这种人,一般有两个走向。大多数走向是,你觉得女的真的很可怜或者真的已经下定决心要离开男的,你好心去帮,结果男的求一下女的又回心转意,你成了炮灰,搞不好还有生命危险。刘鑫就是这样的,你以为她为什么案发后第一时间没有告诉警方是陈?不是她害怕,是她对陈还有念想OK?(看了庭审的一些记录说刘鑫不仅没有告诉警方,而且还自己处理了现场的血迹!我还没有核实是不是真的)不用去骂这人怎么满嘴谎言什么的,这就是这种人的模式。另一种结果呢,就是女的真的真的真的下决心要离开,请你帮忙,这种情况下,你要记住你是没有能力去帮这个忙的,反而还会搭上自己的安全,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报警。
其实生活里朋友之间多多少少都会抱怨伴侣的种种厌恶之处,我相信还是可以嗅得出,抱怨的事情是不是含着暴力,是不是透露出极强的控制欲。遇到这种的,赶紧闪开。
PS,之前江歌母亲发起的请求判决陈死刑的签名活动,我在网上签了名,但那时其实对整个案件都不是特别明晰,只觉得这是个悲剧,也不敢去看相关报道。但是通过看这几天的庭审报告,发现陈真是满嘴谎言,虚情假意,毫无悔恨的人,死,真该死。
新开发的一个美剧,讲青少年时期的Shelton。
这部剧超好看,演技全部在线,并且发掘出了小谢耳朵。第二季也已经签了,坐等。
小谢耳朵是谁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