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5月 16th, 2013

再读《围城》

星期四, 5月 16th, 2013

《围城》,也是阿水推荐的,下了一本到手机里,看得津津有味。可是手机版缺了一整章,后来读书才发现漏掉不少重要情节,真是坑爹阿。反正无奈只好买了本书回来。但除却这个原因,《围城》本身就是本值得买书回来反复回味的一本好书。我买回来后,一直想着重读一遍,结果过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外加一个春天,终于在这次感冒之下,养成了每晚12点不到就上床翻几页书再睡觉的习惯,才得以看完。可见我就是书非借不能读也,非要有个外在强迫性力量才行,从这点上来说感冒也算积了个功德了。

早前有一次有个姑娘在微薄上圈我让推荐书读,我立即就说《围城》,结果她哭丧的回复,明明知道我恐婚,你还推荐《围城》;我当下就想这神马跟神马啊?莫名其妙!后来想想,大概是市面上类似心灵鸡汤精辟话语之类的一提到围城就会拿出“婚姻如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的名言来唬人吧。如果是这样那真是可惜了,如果不是早有耳闻这句“名言”,我只看书可能压根儿不会注意到它,因为比这有理且有趣的句子多了去了。况且这句话也不是围城里创的名言,本来就是引的英国和法国的古话。书最后两章虽然也集中写了婚后许多磨人的琐屑争吵,但前面还有一大堆很有意思的其他情节和人物呢,反而让我觉得婚姻问题不是本书看点了。

读《围城》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有种错觉:这真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么?这真的不是当下的作家写的当下的人物吗?然后停下来顿一下,确认真的是大几十年前的书,再回去继续看。实在很奇妙,这书基本不用考虑什么时代背景,里面描写的各色人物,我都可以在我遇过的同学同事亲戚朋友中找到类似的,或者几个人的综合体;里面的人际关系职场斗争放在当今也是一样需要考量的方面;家庭冲突妯娌不合哪个不是现在芸芸家庭众生相啊?老夫少妻,既在外有面子也在内担心老婆出墙而严加看管;什么样的家庭养出什么样的熊孩子;就说近期看到的,孙柔嘉和方鸿渐结婚后执意要在外自己住而不住去方家大家庭,可不就是现在大家都有共识的结婚后不要和长辈住一起么?而方老爷子弄出两间小房给儿子媳妇后准备去表功,孙老太太就教育女儿道:“笑话!他早该给你房子住了。为什么鸿渐的弟媳好好的有房子住?你嫁到方家去方家就应该给你房子。方家没有房子,害你们新婚夫妇拆散,他们对你不住,现在算找到两间房,有什么大不了得!我常说结婚不能太冒昧的,譬如这个人家里有没有住宅,就应该打听打听。”噗……这不又是时下最流行的没房没爱情没媳妇的话题么!

方鸿渐恋上唐晓芙那一段是我很爱看的。从有好感,到热烈爱上,到失恋落魄,比起故事情节本身,我更喜欢这过程中的心理描写,那种很想表达热烈的倾慕又怕使对方退却或者使自己丢丑的微妙心情,各种比喻直白生动传神,看了简直如见到知己一般。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喜欢拆析句子的中学语文老师似的= =但要知道,恋上一个人,那般忽上忽下的心情即使跟闺蜜,也难以说清,因为有时会怕是自己蠢和不正常,有时觉得说太细了挺肉麻的,而且整天有点儿小事就絮絮叨叨的也惹人嫌的。所以在书中竟然看到每一字每一句的都戳中自己的心,总有种想去拥抱作者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往对方衫上擦的冲动。摘抄一段如下:

那天晚上方鸿渐就把信稿子录出来,附在一封短信里,寄给唐小姐。他恨不能用英文写信,因为文言信的语气太生分,白话信的语气容易变成讨人厌的亲热;只有英文信容许他坦白地写“我的亲爱的唐小姐”、“你的极虔诚的方鸿渐”。这些西文书函的平常称呼在中文里就剌眼肉麻。他深知自己写的英文富有英国人言论自由和美国人宣言独立的精神,不受文法拘束的,不然真想仗外国文来跟唐小姐亲爱,正像政治犯躲在外国租界里活动。以后这一个多月里他见了唐小姐七八次,写给她十几封信,唐小姐也回了五六封信。他第一次到唐小姐的信,临睡时把信看一遍,搁在枕边,中夜一醒,就开电灯看信,看完关灯躺好,想想信里的话,忍不住又开灯再看一遍。以后他写的信渐渐变成一天天的随感杂记,随身带到银行里,碰见一桩趣事,想起一句话,他就拿笔在纸上跟唐小姐切切私语,有时无话可说,他还要写,例如:“今天到行起了许多信稿子,到这时候才透口气伸个懒腰,a-a-a-ah!听得见我打呵欠的声音么?茶房来请午饭了,再谈。你也许在吃饭,祝你‘午饭多吃口,活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又如:“这封信要寄给你了,还想写几句话。可是你看纸上全写满了,只留这一小方,刚挤得进我心里那一句话,它还怕羞不敢见你的面呢。哎哟,纸——”写信的时候总觉得这是慰情聊胜于无,比不上见面,到见了面,许多话倒讲不出来,想还不如写信。见面有瘾的;最初,约着见一面就能使见面的前后几天都沾着光,变成好日子。渐渐地恨不能天天见面了;到后来,恨不能刻刻见面了。写好信发出,他总担心这信像支火箭,到落地时,火已熄了,对方收到的只是一段枯炭。

不知道别人如何,看完这段我会想到时下很火的电影,赵薇拍的《致青春》,很多人都去电影院里走一遭来回顾一下自己的青春,我才不去看这破片呢,这一段文字里就扎扎实实的透着劳资滴青春!!!

五人行从上海到三闾大学的那一段也是我爱看的,这段主要就是看得轻松好笑了,碰上各类倒霉事情,两位极品同伴的表现,路上遇到的各色人等,等等。最后辛楣很有感慨的说: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且慢,你听我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这也是我和阿水常讨论的,以后找男人,一定要一起出去长途旅行一次,试探彼此的性格生活习惯是否适合,再谈下一步。

但方鸿渐和孙柔嘉经过了艰苦的长途旅行,结为夫妻后,在书的结尾却也面临着婚姻崩溃的境地。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旅行的问题,而是这两人根本没有爱情基础。虽然说让方和唐结婚了最后也不一定就有happy ending,但方和孙是确确实实没有浓烈的爱的成分在里面,也就是觉得在周围都是不靠谱的人的情况下,对方还算是正常人,各方面条件也相当,也到了该结婚的时候,就结了。这又和时下千千万万对相亲结婚或者不是相亲就是时间到了差不多了结了的夫妻,不是一回事么?其实方和孙的婚后生活,说问题也没有什么你劈腿我出墙你大病我抛弃之类的大问题,全部都是些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家事,但往往这些才是生活的绝大部分,是最磨人的部分,把本来就没什么大感情的磨得反倒生出了恨意和后悔。至于两人最后结果如果,虽然书中是没做交代,但放到现实中,也就是想忍也可以忍下去继续搭伙过日子,凭着冲动离了也没啥可惜的,全凭自己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