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2月, 2023

12.28.Last working day of 2023

星期四, 12月 28th, 2023

既然是2023年最后一个工作日,那就来总结一下工作吧。

今年我蜕变成一个真正的一线领导——尽管我在三年前已经拥有了部门Leader的头衔,但是直到今年我才认同我自己真的算是一个领导。

就像那个“第七个饼”的寓言故事一样,在自我认同领导岗位之前,我有好多“饼”的积累,包括但不限于:

毕业后就在成熟的大型国企和大型外企工作,从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流程、团队和员工管理、甚至保密策略,都亲历过最高水平的组织方式和落地——这一点我本来是没有意识的,而且对我前几年普通员工的工作也没什么帮助,直到近几年公司开始上规模走上市的正规化道路了,我才发现公司的管理水平离那两家20年前的水平还差得远。我可能比我们公司绝大多数高管都对管理一个正规企业见识得更多 🤣🤣🤣

也是因为在以上两家公司的工作经历,我亲历了软件工程最经典的两种模式——瀑布式和敏捷式——的最高水平的组织方式和落地。以我们部门小团队的规模和产品规划,应该以敏捷为主。敏捷虽然有一些外在的表现形式,比如说一个冲刺(发版)周期的规定,周期受尾的会和每天的站立会;但是敏捷最核心的是底层逻辑,即团队里每个人每一刻都对最后的目标有同步的认知,每个人的职责都要在上下游外延一些,每个人都要知道其他人在干什么、有什么进度和问题,要沟通沟通沟通!敏捷模式里的coach是很累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决策做调整,aka我今年脑子真的用得很多很累! 🤯🤯🤯 作为对比我认为研发团队是没有转变过来的,研发效率很低。

而我的第三家公司跟现在的公司是一个体系的,也是早了10年。领导间的勾心斗角,上下级或同级的职场暗斗,以及为了达成一件事而不择手段的奇葩事(偏褒义),也是比现在的公司更甚的。总结一点就是“啥姐没见过呢?“

以上三点过往的工作经历,让我各种意义上的“开拓眼界”。现在公司或部门有任何的政策、调整,都在这些射程范围之类,我因为有亲身经历所以会理解得更深,也知道在落地过程中哪些可行哪些终将失败。我只有在自我理解消化完、捋顺了逻辑的基础上,我才能去说服我的团队保持目标一致,因为我的下属里很多是优秀却单纯的应届毕业生。这是我的很重要的工作之一。

而过去九年在本部门的经历,我相当于把自己清零,跟着一个草台班子走到了现在。这两天还跟领导聊到说过去多年跟他对着吵了好多次,现在想来其实是受不了工作能力和意识低下的猪队友。抱怨归抱怨,我也从说出关于产品“我有一个梦想”的天真不实际的人,到现在极为看重落地——并不是降低标准去落地,而是尽量维持高水平,带领团队探索各种方案的落地,在这中间我和大家积累了很多斗争经验,涨了很多知识。

我喜欢关注一些小老板,小团队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就比如与其看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不如我前两年追了他们公司每周的工作会议直播,后来我觉得他们放出来的跨年演讲筹备花絮也挺好的。总之大名人传记,发布会什么的,过于精华;但如果关注落地,关于中位数企业的日常管理(毕竟我们真的也不是硅谷精英团队),就应该看中位数级别的内容。通过这些东西经常可以解答我想不通的地方,或者疑惑做得对不对的地方。另一方面,今年也看完了《置身事内》,明年还想多看一些财政类的书籍,以及毛选邓论之类的,我觉得会对看问题的底层逻辑非常有益。

🥞🥞🥞🥞🥞🥞 以上可能是6个饼的分界线 🥞🥞🥞🥞🥞🥞

今年确定了作为Leader的准则:永远在一线以身作则维持对业务的敏感度,用带领团队打胜仗来巩固自己的威信。具体的工作方式就是敏捷敏捷敏捷!有一根弦系在身上,就会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等到船大掉头难。我觉得值得赞扬的点包括:

1、今年我们开始部门例会。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工作周会,列计划,看执行,信息上传下达什么的。我们的会叫“环部门”分享会,除了部门内部产品的信息同步外,还有周边部门和我们工作相关的信息,以及行业信息的收集和同步。去年大家反馈希望部门内信息通道能够更顺畅一些,这也符合我对敏捷的认知,即我希望所有人都对每件事的信息有全盘的掌握,大家达到共识后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而不仅仅是执行领导的要求。这个周会本来是每周一次,后来因为工作太忙变成了两周甚至三周,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2、而常规意义的工作周会,我是在周一向部门所有人发布本周工作计划来替代。我喜欢得到的脱不花说的,不是团队下属给领导发计划,是领导给团队汇报计划。我先从key person那里收集她们的计划,针对里面不确定的内容会跟她们面对面check,最终确定本周的计划,然后通过飞书的“汇报”功能整理好发出去。我本来还在周中加了一两次“每日站会”的信息同步,但是后期大家开始做产品后每天交叉的信息沟通非常频繁,我认为没有必要再花时间把这些信息包装成汇报了。还是那个观点,敏捷重要的不是外在形式而是逻辑内核。

3、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敏捷开发团队coach,但我确实成了我们部门的coach。虽然我现在很少自己动手完成具体任务,但是对于部门里每个人手上的活儿,以及遇到的问题,90%都很清楚,重点核心议题更是跑不了。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我咋那么清楚,可能真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吧 😆😆😆 所以在她们遇到难以抉择或平衡的时候,我就会结合我之前的经验给出判断和建议。基本按照我说的做,都能够打胜仗。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渐渐建立了比较坚实的威信吧。

4、今年成功的克制自己动手做具体的设计或文档工作,只用嘴巴,让港大妹、周慧敏独当一面。我不确定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我成功的克制了自己,我觉得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自身的努力,时间和经验到了;而UI和平面设计方面则是自带独当一面的能力,这是我的好运气。所以今年即使是产品最忙的两个月,我都可以做到下班走人,因为上班时间都沟通明白了,剩下的就是她们执行了,我特别放心。

5、除了工作上的具体问题的跟进外,我对部门核心员工的状态是观察细致入微的。在前期我们做产品运营准备的时候,我发现大家对产品的核心用户——程序员的认知世界和习惯不是很了解,所以做的设计会浮于表面。于是我搜集整理了材料,给大家做了一次关于程序员世界相关的设计元素主题分享。这类分享我经常会在环部门分享会上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去做。再比如当整个部门都跟上了脚步扑上去做产品研发时,我发现平面设计有些插不进来,她们甚至开始设计周边了,而由于对技术理解不深入做的周边也偏于表面,于是我鼓励她们一起参与产品功能评审会,哪怕听不懂技术细节也要在氛围上融入进来,去理解我们在做一些什么事情,我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后来周边是挺做了,但是在产品UI icon升级和官网视觉升级上她们完成得非常精确。

6、快到年底在港大妹、周慧敏身上完成了一次重大场合的演讲coach。很少人能意识到这有多难,大家觉得这个任务只有我才能完成,实际上只要肯用功——好好写词,好好背——都能够完成,只是不重视;或者最多重视逐字稿的词,而不重视表演,不重视台词表现力。这一次我们双方共同努力完美的完成了一次coaching和表演,我特别有成就感。

那么暂时,以上。

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实现对研发团队的管理。目前正在研究团队降本增效的方法,巧了刚follow了VS Code团队核心开发的blog,准备顺藤摸瓜研究研究。

12.18-12.24 圣诞来了

星期日, 12月 24th, 2023

如弹簧紧绷了一个月后,这周终于松懈了一些。

工作上主要是指导录制官网首页的产品feature视频。本以为上过了公司技术评审会后,直接把演示流程录下来放到网上就行了,但是完美主义者(我)看完效果后还是觉得需要修改一下。一个是边打字边口述解说,观众虽然眼睛看的是界面但信息来源实质是演示者的声音;一个是网页上自动播放,用户随时随地闯入观看,可以滑走,也可以滑回来继续看,最后能接收到怎样的信息仅能靠视频本身的视觉传达,没有人在旁边解说。场景不同,同一套内容在形式上就需要调整。我们最后在演示脚本基础上进行了微调,比如调整代码之间的空行,让主要信息永远出现在一屏的中上方(眼睛会停留的位置);比如意念中创造一个故事情节:一个技术人员在分析问题,TA不可能写了5个同类的select语句,把其中一个格式化,另一个小写转大写,再一个转成注释,这个事情录成默剧视频就不合理,不能成。

我则在这个过程中有种当导演/艺术指导/编剧的感觉 🎬🎬🎬

爱乐之城LALALAND重映。蹲观影群好久,一直在犹豫值不值得平安夜那天去闯江汉路。最终没有跟团的原因是得知片源只有2K,杜比设备其实不是特别必要。这样我就赶在平安夜前一天去普通厅看了。

7年前看(记得还是个深夜包场,我最后和影院工作人员一起下班坐电梯),是我美国旅行不久,片中名场面的环球影城,与好莱坞Hollywood Hills相对的盘山大道(4点后从山顶向下陆续停满车所以 Mia 老找不到车呢😝😝😝)山顶的格里菲斯天文台,以及洛杉矶永远的阳光灿烂,都亲自走过,看电影仿佛昨日重现。其它倒是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包括大家热议的梦线啊现实啊爱情啊,不知道为什么捧这么高。

7年后再看,好几个地方都泪目了😭,感觉随着阅历增加感悟力又深了,可以理解两个年轻人在处理梦想、现实和维护彼此关系中的纠结。最后他们归于平静,坐在山顶的凳子上互相说,I‘ll always love you——这是我最后的泪点:一个心中有梦的人,当然会永远爱一个同样心中有梦的人,无论他们是不是在一起,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彼此,就是会永远爱着 💗💗💗

有意思的是,我从未觉得LALALAND是歌舞片这个品类里的,虽然从技术上来说它确实算。可能因为故事讲的是戏剧和音乐,所以演着演着就唱歌跳舞起来我并没有觉得违和,就好像当你开心的时候,憧憬希望的时候,同时又走在colorful的洛杉矶空旷的大道上的时候,你就是会想唱起来跳起来啊,就特别合理!💃🕺💃🕺

那么平安夜就去健了个身,领了健身房的苹果,叫了炸排骨和炸鱿鱼外卖!

冬至过了,圣诞来了,新年还会远吗?🎄🎄🎄

12.04-12.17 大事件

星期日, 12月 17th, 2023

一场汇报

忙了大半年的新产品,通知了多次的向领导汇报,最后终于定在12月中旬直接上公司技术评审会汇报了。

领导暗示让我上场,但我派出了港大妹和周慧敏。一方面她们作为产品经理,对于自己负责的功能是事无巨细的清楚程度(也包括有哪些坑……)演示起来比我更加得心应手;另一方面不能每当重要时刻,都是老家伙上场啊(就像每次筹划新产品,那些老家伙就自动成了专家组,其实做的也不怎么样,但永远没有新人冒头)也需要年轻人去讲她们亲自盯出来并且自己相信的东西,我需要做的就是利用我的经验,帮助她们完成演示脚本编排,培训她们顺畅的表达,通过收获胜利来巩固她们的信心。

我们大概花了一周时间,一边盯演示的产品功能完成,一边准备演示流程和解说词,具体是这样做的:
1、她们先分别准备自己的演示流程、PPT,写逐字稿;
2、第一次演习,目的是梳理流程,过逐字稿,我给出演示内容优化的方向性意见;
3、第二次演习,她们已经基本可以背下逐字稿,配合演示做仿真演习。这次完了我给的是精修意见,包括演示功能细节的逐条确定,包括对演讲表达呈现的要求:慢,声音大,吐词清晰,和其它一些上下文连接的演讲技巧。
4、第二次演习完后,我仔细遍历了她们的逐字稿,进行修改。

这两人写的东西简直是两个极端。港大妹就是学术派,在解释和阐述事情的时候,逻辑很严密,用词很严谨——AKA定状语长,口头说出来别人难以理解的;而周慧敏……擦!水词口头语咋这么多?!

所以我的修改方向是,将港大妹一些繁复的句子进行拆解,让观众能通过几秒钟的口头传达弄懂是什么意思;而对周慧敏的碎句子进行整合,让它们有序或者语气笃定。

我边修改边以我演讲的习惯读她们写的稿子,各处上下文连接和重点其实是不错的,但是她们讲出来却没有让我有这种感觉。同一套文案,不同人演绎,效果是全然不同的,如何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她们在二三十分钟的演讲过程中,语速平均,语调平均,会让观众听着听着就失焦了,更别提能留意到我们想传达的重点信息了。

所以我修改的时候,在文案中还标上了重读记号,告诉她们要不通过提高语调来重读,要不就是改变语速慢读,前后留白,让观众留意到这个地方;适当加入“在这里我们做了一个特殊处理”“这里做了一个功能优化”等提示语,有种上课听老师blabla想睡觉但一旦老师说“下面的内容是考点”时就立即提振起精神的效果,能让观众的注意力重新聚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准备一项“面子工程”,更是通过不断的修改迭代稿子,纠偏、梳理和同步对产品核心价值的认知。比如周慧敏负责的功能多、细、杂,但是内在逻辑是可以梳理出一二三四条类目的;而港大妹负责的是一项复杂的大功能,但是里面是有明确的重点和重点中的重点的,其它虽然功能是整个大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设计和开发的工作量也不少,但是在对外输出价值时就只能一笔带过;而重点部分则要一条条的细讲,不能精炼概括。

打磨完稿子后,剩下的就是她们反复的练习演示操作和背熟稿子了。

这次演示的产品打包工作一直持续到前一天晚上11点多。开发前几天都很佛系,就指望deadline这天加班了,晚上7点多才发第一个版本,遇到各种问题发了几个版,最后11点是终版(真的积了一肚子火……)而我们就在会议室一遍一遍的反复练习。港大妹一直到晚上10点多,台词还没有读顺。我(脑补抽了一根烟,吐圈圈)说,都到这个时间了,那我们只能改变策略了:你看你这功能是强流程的,所有的流程都在页面上展示了,每一步骤的内容也完全显示在页面上了,你要做的就是顺着页面逐一有条理的讲下来。现在就放弃死记硬背你写的那些规整严密高大上的句子吧!这些页面里面每一处的排列每一个字每一个细节都是你一点点抠出来的,你要相信你的页面,顺着讲就行了。

然后我给她演示了什么叫“顺着页面有条理的讲”,她说一下子觉得压力小多了。而我到这个时候,该传授的也全部倾囊相授了,剩下的就是相信她们了。

两个姑娘真的非常努力,当然也是年轻精力好😁😁😁,晚上11点多结束,回家继续熬夜奋战了。正式演示的表现非常非常出色,几乎就是我设想中最完美的演示。不过遭遇到研发副总猛烈攻击。本来吧我准备演示成功后跟领导吐槽告状研发的懒散表现的,这下子激起了斗志:人民内部矛盾先放放,第一要义是一致对外,干死ta!

两场演出

🌈 🎶 彩虹合唱团.2023.12.9.琴台音乐厅 🎶🌈

通过日谈知道金承志和彩虹,浅听过几首歌,很好听。

两年前武汉演出的票连渣渣都没有抢到,没想到这么火。今年恰好在我生日那天开票,借助幸运之神力秒到了好位置的票。

一直到进入音乐厅,我都是抱着“追星”的心态,毕竟合唱团嘛,印象还停留在学校或者晚会上的集体表演项目,一两首OK,一两个小时不知道怎么玩出花样来持续吸引观众注意力。厅里布景处挤满了拍照的年轻人,还有钢琴,周边摊位也排着长龙,我就很淡定的旁观着,跟gaga发消息说视演出情况看花不花钱买周边。

谁能想到从第一首歌开始,我就莫名流眼泪。整个上半场基本是噙着泪水听完的 😭😭😭

略感羞耻,后来偷偷瞅见旁边的姑娘也不停的扯纸巾才放心。

很久很久没有专注的心无旁骛的沉浸在纯净美好单纯的音乐和人声中,这个眼泪是本能的无法控制的涌出。在手机上刷视频跟亲临其境完全没得比。

上半场结束后,我立即冲出去买了周边全家桶,想要为他们打call应援!

下半场适应了就好多了,而且下半场挺欢乐的。安可的生日快乐歌,无论是寿星还是小朋友都特别特别棒!来团建的合唱团的同学们都唱得太好了(现场只知道有财大的,后来刷小红书才发现还有咱武大的海燕合唱团)还有最后的蹦迪,太太太high了🥳🥳

美好治愈一切!!!

🎹🎹 王羽佳钢琴独奏会.2023.12.15.琴台音乐厅 🎹🎹

(话说一直记得这场演出是周六,所以周五早上被闹钟闹醒睡眼惺忪之间,看到手机显示今天是15号,做了一个简单的推理明天是16号,而我记忆里演出时间里没有6这个数字,去查票的信息,立即就清醒了,同时冒冷汗……差点丢了1000多块钱呢!😓😓😓)

在为了产品演示熬了几天夜后,本次演出的第一目标是:不要睡着!毕竟纯古典音乐演奏对我来说欣赏门槛是挺高的。

王姐出场的时候我被惊得抖了一下——虽然很清楚她的穿衣风格,但是近距离看到真人还是震惊,闪亮露背短裙不算什么,那个高跟鞋真的是太太太恨天高了,回想起来恐怕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一个大活人穿这么高跟的!好怕她摔倒或者崴脚。

第一次坐观众席对面的包厢位置,完全的琴童视角,王姐的手和背部肌肉和超高跟鞋踩踏板看得清清楚楚。我对古典乐的欣赏水平是“没什么水平”的追星阶段,去年此时的朗朗今年的王羽佳,世界级大师的表演有机会能看则看。所以只能口出暴言:上半场选曲没有什么旋律,艰难晦涩,我真的很努力才没有睡着;中场做了一下拉伸,下半场肖叙开场,至少是有旋律的。整场演出70多分钟,这个时长和价格本来是被人诟病的,但是对于我等凡人来说真是够够的了。

后续返场貌似才是追星族的场?60多分钟返场13曲。太值了(鼓掌也是鼓得够够的了👏)

也是因为坐在对面的位置,所以对观众席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真的有一些傻X亮闪光灯拍照,特别明显特别令人想发火。这一场其实应该表扬一下琴台的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和提醒,对离退场的观众做引导,中间有一阵有人咳得久会递过去喉糖,可以说工作人员为羽佳返场13次默默做了好多贡献!

结束出门发现下雪了呢,路上已经铺上薄薄的一层白雪。今年的初雪,好应景 ❄️❄️❄️

11.27-12.03

星期六, 12月 9th, 2023

🧭🧭🧭🧭🧭🧭🧭🧭🧭🧭🧭🧭🧭🧭

开始看最近热门的TVB《新闻女王》。看第一集10分钟的时候我就有点笑场了。因为刚看完 Morning News,所以感受特别强烈,不知道是编剧还是拍摄手法,这个片子过于幼稚了。比如现场直播报道一起公交翻车事件,男主播准备好了背景材料,却故意问没有准备的女主播近5年香港类似事故;女主播凭借自己超强的业务水平,背出了5年里全部3起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come on!需要用这种全员不专业的手法去表现女主个人特别牛逼吗?!

总体来说专业性比不上Newsroom,宫斗比不上Morning News。你还别说,它还真借鉴了这两部剧,Newsroom 金句“新闻不能判人死亡,只有医生能”被直接引用,而内部me2运动情节则是变相借鉴Morning News。也不能说抄袭,但是看过之后肯定知道出处。

不过也有亮点。这是我第一次看佘诗曼的戏,她出来的时候我都不看TVB了,光看照片一直觉得她长得不好看。结果在新闻女王里真是太光彩夺目了,那个气场!是一位令人向往的姐姐!

肯定会追完的。虽然比不上美剧,但是比内地职场剧那肯定是保持领先十年的。

🥖🥖🥖🥖🥖🥖🥖🥖🥖🥖🥖🥖🥖🥖

周末常规性回汉口。由于过于常规,我就想能顺便完成一件什么事。突然想到点评里收藏了很久的面包店“至爱法麦”,是无论在什么平台都会被人推荐无差评的店。在乡下叫不到外卖的,但是汉口家里真是四通八达,啥好吃的都可以叫。立即把购物车里的七八样东西都结算了,满满的两袋子甜品,提回乡下。

晚上饿了就吃了一份苹果酥,惊艳了!外皮酥软,内陷不甜,吃下来又轻盈又有幸福感。接下来开封的是提拉米苏和奶酪包,提拉米苏是做成面包包奶油的形态,很特别很好吃。哎每一样都不踩雷。其实这些品都是在点评上看到直接下的,如果按照我自己的口味,像苹果酥,提拉米苏,肉桂卷都不会入我的购物车,怕太甜,但是它们家每一样吃起来都特别好吃特别有幸福感。不愧是武汉面包天花板💞💞💞 这下子回汉口有动力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