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产品从样品到商用需要多长时间?

我认为要8个月(当然这不是确数,意思就是要大半年时间)。这个数字并不是做过统计研究后的结论,纯来自于我经历和看到的一些粗浅的经验。注意,我这里说的8个月,可不是从开始做需求调研可行性分析算起,而是从已经有样品出来的时间算起,也就是说已经基本做完前期工作,攻克了技术难关,研制出了包括核心功能在内的大部分功能的样品算起,到能批量生产或者正式商用为止,就是需要这么长时间。

上个公司里,接手新产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样品,可以小量的手动写程序发样品到客户那里试用的阶段。在到批量生产商用的过程中,一方面当然有需求的变更,研发程序的更新,但这不是耗时间的大头,大头在产线上。产线问题首先是原料的供应,比如我负责的那个卡产品,里面的几颗芯片来自不同厂家,都有不同的采购周期,采购周期又跟采购量有关(别人工厂又不是傻子,反正开一次机器就要生产那么多,为什么不先满足采购量大的?),而作为新产品市场需求未知,采购量和成本预算之间如何平衡又是一个难题。原料都齐了后,下一步是工厂将原料组装成空白卡基(就是空白的卡片,里面只有硬件驱动,没有应用程序)。这一步又需要几个周期的不断调试提高良品率。这还是我亲测的,眼睁睁的看到从良品率25%(平均往四张卡里灌程序只有一张成功)到50%到80%到极少有问题。最后空白卡基回公司了,我们自己的工厂就要把程序灌进去变为成品。我强调是“我们自己的工厂”,是想说明我们有丰富的生产类似产品的经验,以及基本不会受因为代工厂量小利润少就推后生产的影响,而就算是这样,也花了好长好长时间,从机器走线的改造,研发程序转化为生产程序,产线良品率的调试,品控等。

最后试生产OK了,我们还需要制定产品生产规范,简而言之就是我以后怎么下单,在订单上填什么东西,生产一拿到就知道要生产什么。你以为这个过程很简单不算个什么事儿?NONONO,这是最让我抑郁的事,因为工厂的人都十分蠢!关于他们的蠢,我在我们部门留下了一句经典的话:你觉得工厂的人最蠢能蠢成什么样?他们就能比你想象的还要蠢!!举个例子是我在生产规范上写了一句话是“卡面上要打上生产日期,例如:20130908”,发下去后负责订单的人给我打电话说,你要在后面加一句话“注意,以上仅为示例,不是真实打印内容”,并且要红色粗体标出来!我莫名其妙说我写得很清楚是例如了啊,对方执意表示我一定要加那句话,工厂才不会搞错,我特么真是要哭了,而这只是各种蠢笨千海里的一粟而已,他们只认识固定的流程固定的要求,对于新的哪怕简单的东西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我说工厂的人蠢,不是贬义,我觉得是没有办法的事,是受教育层次导致的,而根源问题当然是工厂唯利是图压低成本(again不是贬义),我甚至认为涉及生产线的产品之所以周期如此多变,均是来源于人的因素。

后来我看到罗永浩发布的锤子手机量产计划。以我对老罗的认识(噗……说的我们好像很熟似的,然而并不是……),他不是吹牛的人,而且以他这种喜欢独立思考逻辑思维的人,给出确定的量产计划肯定是经过科学的评估的。我当时还想,人家做事情就是不一样啊,不像我们这帮混乱的土鳖,我整个实现批量生产之前的过程中都完全无法评估出任何时间点,以及产能情况。然而结果呢,第一次量产的锤子产能出现严重问题,“产能比计划中的最坏结果还要差”。老罗的那篇解释的长文,不知道多少人看了后会嘟噜道他果然只是个靠嘴皮子的人,然而里面的字字句句,我都完全GET到点,“产线欠磨合,工人对新机型装配操作不熟,物料初期供应的不稳定,品控标准没有完全统一”,可见,人想认真做事是一回事,做事的人都是有经验的也是一回事,但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就是,全新产品的量产商用,就是花那么多的时间,要常常经历比预料的最坏结果还要坏的过程,要痛苦过,才行。

而让我再次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我最近又看到一个我一直关注的做淘宝衣服定制的店主,她几个月前换了新的运营,这个运营在服装行业很有经验,从服装的生产到品控到服务,她希望能借此提升自己品牌的层次。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和新运营磨合,并满怀信心的向大家承诺新品的各方面都会有质的提升(again以我对她 多年的了解她也不是放大话的人),结果秋季新品正式贩售后,各种原料不对,货不对板,售后能力低下,使她遭受做服装以来最大打击。我看了她这个例子后,就想原来并不是我做IT产品才有这样的问题,只要有供应链问题,有产线问题,就特么是一个大坑。

好了,那么回到我们现在的新产品,一个纯粹的软件产品,没有采购没有生产什么事儿,直接研发好了就可以卖,而掐指一算,从DEMO出来到最近终于可以出一个能真正使用而不是忽悠人(领导原话)的版本,也花了大半年时间了。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如果我之前说工厂是因为教育层次太低人太笨的问题,那么我们的研发人员则应该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为什么还需要这么长时间?

恩,我觉得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设计理念转换的问题(其实我之前说的工人对于新产品适应,也是一个接受新事物思想转变的过程,只是这种转变层次比较低罢了)。我们的新产品相对于旧产品,设计理念从倚重技术完全转变为从用户角度出发。而我们的研发人员不仅开发,更要做需求分析和设计,所以他们需要这个转变。要一个研发技术人员,能时刻站在用户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多难?呵呵,反正是比想象中难多了,用的时间长太多了。也许某次会议中大家都统一了想法,结果实施起来,越开发就越跑偏,特别是这个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偏向采取自己更适应更有经验更容易的老思维来解决,于是我们需要不断的开会不断的讨论,来掰正和调整 (幸好我们有个在思维方式上特别坚定的领导=。=)。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这段时间里遭到的人员流失,不一定就是件坏事,因为人越多特别是老员工越多,改变他们思维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而如果思维不能形成一致,反过来会阻碍产品进度。

以上,仅为最近的一些想法和总结。

Leave a Reply